• 全国 [切换]
  • 国民康养
    图片报道
    详情介绍

    过了梅雨的季节,盛夏悄然降临,暑气随期而至,对暑夏炎热的景况,宋朝的一首《大暑》描述得十分贴切,“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炙床炉焰炽,薰野水波摇。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中暑是夏天常见的一种疾病,中暑有轻重之分,轻度中暑会让人出现诸多不适,重度中暑可以危及生命。如何预防、发现及治疗,中医对此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中暑的源流

    中医认为,天有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自然现象,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存在于夏季,如果因暑导致了疾病,这时暑就被称为“暑邪”,疾病则被称作“暑病”,在2000多年前,中医《黄帝内经》就有对“暑病”的描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其中“中暑”是最常见的“暑病”。后世医家又将“中暑”分为“阴暑”与“阳暑”。

    中暑的病因

    中暑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外因”。

    外因即是环境因素,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房屋通气不佳,人若长时间在此类环境劳作,暑热之邪极易乘机侵入而发为中暑,此类中暑多属“阳暑”;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们避暑贪凉喜冷,夜间露宿室外,或长期坐卧在空调房,长期处于阴寒、潮湿的地方,或锻炼、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洗澡、饮用大量冷饮,睡眠时对着电扇强风风口,寒湿之邪侵入而发为中暑,此类中暑多属“阴暑”。

    内因即人体自身因素,自身调节功能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人、基础疾病多、脾胃功能差、痰湿体质、亚健康者、长期嗜酒者,容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为中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分为轻症与重症。轻者出现发热、乏力、汗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重者会出现口鼻及皮下出血、晕厥、昏迷、抽搐等。

    中医根据症状及病因将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和暑风四个类型,简单易分辨。其中表现出一派“热”的症状,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汗出、烦躁不安、头痛、口干等,中医称之为“阳暑”,这类中暑最为常见。

    其中表现出一派“寒”、“湿”的症状,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身体困重,头目昏沉,昏昏欲睡,胸闷气短,四肢冰冷,汗出怕冷,恶心欲吐,渴不欲饮等,中医称之为“阴暑”。

    如中暑而出现了意识障碍,不省人事,或烦躁不安,小便失禁,高热无汗,手足痉挛,中医称之为“暑厥”。

    如中暑而出现了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症状。因为中医有“风胜则动”的说法,即风出现的时候,万物都在摇动,所以中医把中暑高热导致四肢抽搐摇动称为“暑风”。

    “暑厥”和“暑风”都属于中暑的危证,可能危及生命。

    中暑的治疗

    发现中暑,立即将患者远离高热或者湿冷的环境,移动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积极有效地降低体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但也要避免体温过低。忌用冷水冲洗。

    用于治疗“阳暑”的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知母、石膏、西洋参、薄荷、荷叶等;常用中成药有生脉饮、益元散等。喝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外用清凉油或者湿毛巾擦拭也是治疗“阳暑”的家庭常用方法。

    用于治疗“阴暑”的常用的中药有藿香、苏叶、香薷、生姜、陈皮、草果等;常用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水/液/软胶囊;十滴水及仁丹药物中虽然在大量温性药物中含有少量寒凉药物,整体还是用于有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的“阴暑”。在背部进行刮痧,或在肘窝及腘窝处进行揪痧是治疗“阴暑”的家庭常用方法。

    如病症较轻,使用常规的方法可迅速缓解,如是病情不能缓解,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神昏谵语或者四肢抽搐的情况,提示病情危急,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中暑的预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出自《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夏季如何预防中暑应作为重中之重。如何预防中暑?我们可以从环境、饮食、情志、起居着手。

    第一、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锻炼,应多饮温水,或饮用淡盐水、绿豆汤、荷叶水、薄荷水等等清热解暑之品,以防伤津耗气,导致“阳暑”的发生;也应避免在阴冷潮的地方长时间劳作、休息,避免劳作、休息时持续正对风口,以防寒湿、风邪入侵人体,导致“阴暑”的发生。

    第二、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油炸等食物,可以适当增加当令的水果和蔬菜的食用,如西瓜、苦瓜、黄瓜等。可以制作清凉、化湿的茶饮或汤羹,如薄荷水、金银花水、绿豆汤、米仁汤、马蹄汤、冬瓜汤、四神汤等等。

    第三、保持心情舒畅,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认为,总是心情急躁、心烦,会导致心火亢胜,同气相求,在炎热夏季,也会增加中暑的风险。保持内心的平静,气血运行通畅,阴阳平衡,也会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四、注意保持作息规律,避免过劳或熬夜,长期熬夜或作息颠倒会耗伤人体阴液,出现阴虚阳亢的状态,同气相求,在酷暑之际,更容易受暑邪入侵,导致“中暑”。因此,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对预防中暑有积极的作用。

    第五、未雨绸缪,家中备用治疗中暑轻症的一种或两种常用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液/软胶囊、十滴水、仁丹、益元散、生脉饮、清凉油等等。

    总之,炎炎夏日下,应尽早进行预防,及时发现并进行救治,可有效减少中暑的发生和伤害,祝愿大家看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闻着“风定池莲自在香”的香气,听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声音,远离“中暑”的困扰,愉快地度过这个盛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