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国民康养
    图片报道
    详情介绍

    神外之力,精至毫厘

    致敬生命中枢的守护者

    “快,有病人到,马上施救。”……接吸氧管、监护仪,测生命体征……

    “嘀嘀嘀”……有时候,安静的空间里只剩下监护仪、呼吸机工作声音。

    2022年12月20日的夜晚,73岁的章女士突发摔倒,呕吐不止,30分钟后意识不清,好不容易叫到救护车,2小时后危在旦夕的章女士被救护车接送至医院急诊。

    经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量20多毫升,出血面积非常大。术前血压下降,当时病情十分危急,放射科医生急呼:“别等报告了,赶紧找医生,十分危重。如不及时手术治疗,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话音刚落不久,电梯门开的那一刹那,神经外科的蒋成昊医生仿佛一道光出现在眼前,立即将患者推入抢救室。神经外科张志文主任带领团队综合考虑病人情况,最终快速决定利用机器人手术进行救治,历时四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结束后,章女士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24小时后,问话能正确回答,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四肢动作协调。

    这样精密的手术,哪怕误差只有1毫米,也可能彻底改写患者的命运。

    江湖之大,兼蓄各类武林门派。在医领域里,“神外”这个门派,守护着人类的“命脉”——大脑。

    以上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对于患者家庭而言,这是天大的事,但对于张志文主任的团队来说,却是每天面对的挑战。高风险、高技术的疑难杂症总是接踵而至,然而这些神经外科医生们却以镇定的态度,专业的技能和勇敢的决心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在这里,医生的每一分钟都在和时间赛跑,穿过人类中枢,生命依然绚烂。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始建于1921年,原名福民医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立第四医院”,1949年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为筹建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和复旦大学金山医院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曾获得若干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如今,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近5年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齐头并进、飞速发展,特别是迁往新院区后,在原解放军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教授的带领下,医院加大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力度,很多科室的学科带头人都已由国内著名专家担任,可谓兵强马壮。

    医院为了尽快将神经外科打造成上海市临床、科研和教学全面发展的优势学科,医院引入解放军总医院著名显微神经外科专家——张志文教授。科室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排兵布阵,确定亚专业发展方向,使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患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精细

    责任

    创新

    01

    团队的力量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在治疗病人的病情,而是在治疗一个病人。神经外科医生必须拥有最高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领域要求极致的技能、最深的耐心和全身心的投入。”

    神经外科主任:张志文

    张志文: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擅长:1.各种颅内(脊髓)肿瘤的显微微创外科治疗。2.脑血管病的显微微创外科治疗(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

    专家介绍:先后就职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二次国家公派赴日本京都大学脑神经外科和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脑血管外科学习和工作四年。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担任国内期刊源和SCI等10种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7项。在Stroke, Neurosurgery, BrainResearch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由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曾担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项)首席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子课题)和面上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北京市科研课题多项。

    01

    科室特色

    1、 机器人联合显微镜、神经内镜精准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等。

    2、 显微血管减压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3、 机器人、腹腔镜精准微创手术治疗脑积水。

    科室荣誉

    02

    一个学科,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神外”,即神经外科,在人类历史上独立门派,也不过百年间。19世纪末,在神经病学、麻醉术、无菌术等医学门派地位渐固后,“神外”才派生而出。

    门派内,许多都是医疗领域享誉盛名的侠客,他们练就济世刀法,传承子弟,以身试刀,心系苍生。

    张志文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还是团队创立,都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生付出巨大的努力,还需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志文来到四院,和团队医生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尝试,在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团队的诊治流程。即使面对着繁琐的手术程序和千变万化的疾病情况,团队也通过丰富的经验、熟练的手术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为患者提出最佳治疗方案。

    神经外科团队的发展也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岗位之间都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治疗。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医生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范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随着团队的逐渐壮大和发展,医生们可以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疾病情况,并拥有更多先进的治疗技能和手段。因此可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信心。

    此外,在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医疗专家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共同推动神经外科医疗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们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以机器人辅助精准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包括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如三叉神经痛、DBS手术)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在过去的两年里,除急诊手术外,来自上海市和全国各地的择期手术病人越来越多。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团队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科主任张志文面对团队取得的成就颇感欣慰。

    如今,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并在若干亚专科领域形成了优势。

    业界认可

    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21年、2022年分别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临床神经与脑科学高峰论坛”,全国和上海各大著名医院专家莅临参会、共济一堂、共享学术盛宴,并对科室取得的成就给与肯定与认可。

    02

    天下第一痛

    ·盛世农历壬寅年,

    ·赞赏四院英才集。

    ·张翁罹患神经痛,

    ·海空奇遇此恶魔。

    ·涛天巨浪耐何妖,

    ·教授擒刀斩妖魔,

    ·授益老汉敬海涛。

    ——

    三叉神经痛古稀老人

    赋藏头诗一首略表敬意之情

    2022年2月22日晨

    张海涛副主任医师

    张海涛,副主任医师

    擅长:原发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近年来已完成各类微血管减压手术500余例,总体治愈率接近98%,并熟悉各种常见类型颅脑及椎管内肿瘤、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脑出血、颅脑创伤等疾病的诊治,同时在脑立体定向手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给患者造成的疼痛和精神伤害是巨大的,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射频/球囊压迫治疗、伽马刀治疗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认为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域的脱髓鞘病变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而该区域的细小血管压迫是导致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性和首选方式,是其它治疗方式均无法替代的。

    患者通常感觉到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的、刀割样的、闪电一样、针刺样剧烈的疼痛。由于病人疼痛得非常剧烈,它的疼痛还有个明显的特点——扳机点。有时候吃饭、刷牙、洗脸都可能诱发它的疼痛,这样的诱因被称为扳机点。一般来说,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疼痛的时间比较短,间隔时间比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会越来越频繁,到后期会发展成长时间的持续疼痛。通常,白天疼痛时间较长,夜间时间较短。近年来,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早期的三叉神经痛可以进行一些口服药物保守治疗,后期药物无效或者药物作用减弱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手术干预,射频、封闭、微血管减压术还有球囊压迫等,都是目前各大医院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项。”

    师承张志文主任,张海涛在根治三叉神经痛治疗领域领域颇有建树。在他看来,相当一部分病人只能通过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根治。

    目前,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根治三叉神经痛的手术。该手术能够保留三叉神经的解剖完整,因此三叉神经的正常神经功能可以完整保留。由于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止痛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的复发率等优点,因此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度过了2022年春节,上海四院神经外科忙碌如常。一位年过七旬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几经周折找到了张海涛博士,经仔细询问得知该患者病程已将近三年了,表现为右侧下方牙龈阵发性电击样剧痛发作,部位比较固定,一般可持续约数秒钟,扳机点位于右侧下方牙龈、下唇及嘴角,洗脸、刷牙、吃饭及讲话时均可诱发,发病初期曾于口腔科诊治排除牙源性原因之后考虑为三叉神经痛,期间服用过加巴喷丁治疗,发病前两年疼痛发作次数较少,但近两周症状明显加重、发作频繁,再次服用加巴喷丁后效果差,之后改服卡马西平控制,效果尚可,但副作用明显,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该患者在张海涛耐心细致地科普下,经全家商量后最终一致同意采取手术治疗。

    2022年2月16日,在全麻下进行了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过程中张志文主任也到手术室前来指导,术中显微镜下发现其血管粘连压迫情况与术前核磁表现完全吻合,但属于岩静脉粗大分支与三叉神经粘连的复杂类型,手术难度比较大,之后张海涛博士在助手廖环、徐蛟天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的默契配合下经过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手术,麻醉苏醒后患者术前的疼痛感觉就立即完全消失了。

    一周后切口愈合良好并拆线,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高兴,特地写了一首藏头诗致敬张海涛和上海四院“神外”团队。

    “这种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愈后良好,但对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目前,我们第四人民医院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特色,已为不少上海当地患者解决了常年的病痛。”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张海涛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我们的技术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信任

    03

    四十不惑

    “最关键的是要有原动力,一个是热爱,一个是责任。”

    邱光庭主治医师

    邱光庭,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现就职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主任助理。从事外科临床工作15余年,专注神经外科10余年。

    擅长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烟雾病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对神经外科显微镜、神经内镜操作、各类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微创治疗以及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有着丰富的经验。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包括SCI论文一篇(Long Noncoding RNA WT1-AS Inhibit Cell Malignancy via miR-494-3p in Glioma),影响因子2.1。

    “我从小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我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作为一名在我们医院已工作了近20年的医生,我非常自豪。这几年,我们神经外科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绩。我想这既得益于张志文教授的领导,也得益于科室团队的精诚合作。”

    作为一名有着从医近20年从医经验的外科医生,邱光庭擅长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烟雾病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颅内血肿与脑积水的精准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谈到常压脑积水病人的症状时,邱光庭博士说:“这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1、走路缓慢、不稳。双脚拖地行走,就像被粘在地面上,有时被误诊为髋膝关节病变:2、小便多、就是小便憋不住,而在泌尿科治疗却又没有效果;3、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比如,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往往被草率地认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这些表现都可能是脑积水所导致。”

    常压性脑积水一般以“行走不稳、大小便异常、认知功能下降”为典型特征。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利用机器人辅助精准定位、微创腔镜技术可视下置管脑脊液分流手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其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简单地讲,我们神经外科通过可机器人精准定位、将脑室端导管送入侧脑室,通过腹腔镜将另一端导管送入腹腔,通过精准微创的方式完成手术。使病人的症状显著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有效率可达到90%。”

    有这么一个案例:长期视网膜病变不幸双目失明,走路一直步履蹒跚的杨老先生,最近又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前列腺抗原(PSA)增高,怀疑得了前列腺肿瘤。于是来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二科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检查腰椎核磁时发现腰3/4椎管内存在肿瘤。于是便请神经外科张志文主任和蒋成昊医生会诊,发现患者虽然椎管内有肿瘤生长,但肿瘤较小也没有压迫周围神经的表现,其症状无法解释;进一步研读患者影像资料发现患者脑室增大,考虑症状可能由脑积水引起,建议其转至神经外科进行鉴别诊治。

    转到神经外科后,邱医生安排了腰大池引流放液试验。但其椎管内的肿瘤存在穿刺出血风险,经过影像定位和小心的穿刺,最终成功避开腰3/4椎管间隙施行了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在持续引流脑脊液3天后,患者步症状明显改善,在搀扶下可缓慢行走,引流后效果明显,大家都对接下来的手术充满了信心。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到底是先解决脑积水,还是先解决椎管内占位,还是两个疾病同时处理。经过科室研讨,鉴于椎管内肿瘤较小也没有压迫周围神经的表现,而且影像提示良性神经鞘瘤可能较大,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观察,肿瘤有变化或症状加重后再予处理;两个手术同时进行需要翻转体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都会延长,增加术后感染、应激创伤风险,术后恢复会受影响。最后,一致决定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利用机器人精准定位穿刺脑室的位置、方向、深度,保证脑室端引流管在位、通畅;同时利用腹腔镜将腹腔端引流管精装置入肝膈面避免大网膜包绕,从而保证手术创伤小、效果好。

    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在医护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老杨一点点能自己站起来了,又一点点能慢慢走路了,步履蹒跚的状态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老杨的幸福溢于言表。

    “四十不惑”是一个年龄概念,但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境界和人生态度。

    这一点在邱光庭身上有四点体现:

    职业经验:在神经外科这个领域,20年的职业生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诊疗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思路。

    专业判断: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更容易发现手术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团队合作: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团队多方面协作配合,40岁左右的医生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协调团队工作,同时与其它科室医生和护士、患者家属之间建立起了较为融洽的关系。

    知行合一: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手术中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40岁左右的神经外科医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操作技巧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独到的治疗方案。

    04

    三十而已

    “我们,深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们不仅是患者的医生,更是他们的守护者、朋友和家人。”

    蒋成昊神外医师

    蒋成昊,神经外科医师、硕士、中共党员

    擅长:1.神经外科机器人在手术方面的临床应用;2.脑积水、脑出血、颅脑损伤、脑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

    蒋成昊,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就职于神经外科,从事神经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熟悉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积水、脑功能等疾病诊治和管理有独特见解。

    硕士师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知名专家王圣应教授,并顺利通过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主持虹口区课题一项,荣获国家级发明专利一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临床研究项目中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SCI期刊论文累计影像因子7.7分。已受邀担任两篇SCI期刊杂志的审稿人。

    2019年被评为院优秀职工。

    感恩

    正气的脸庞,小方框镜片后有一双爱笑的眼睛,让神经外科的蒋成昊看上去平添几分亲切感。

    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医人先修身”是父母一生从医路的坚守。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个中辛苦,冷暖自知。如果家人都是医生,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我父母都是医生,我们的生活浸润在各种医学的场景中。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春节,父母也会为了救治病人而缺席年夜饭,所以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出意外,蒋成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了一名临床医生。

    如今的他,阔别家乡,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南下上海,成为四院一线医生的优秀代表,拥有了众多粉丝。但这位看似普通的医生,内心却有着对医学技术超乎寻常的渴求和执着,并敢于把理想付诸行动。放弃安稳生活的那一年,他不过三十而已。

    蒋成昊擅长脑积水、脑出血、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看似凶险的脑出血疾病手术,其实是一线医生看家的基本功。

    在夜幕的笼罩下,蒋成昊仍在坚守岗位。他身披白大褂,紧戴口罩和手套,随时准备着为急需治疗的患者提供救治。

    来自急诊科的电话响起,传来了一名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消息。他迅速赶往手术室,在无影灯的映衬下,蒋成昊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进行手术。

    手术中,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调整着最佳姿势和动作。紧盯着各种生命体征监测器的指示器,时刻保持警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手术结束后,他也没有放松警惕,仔细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监护仪一切正常,才瘫软在椅子里缓冲片刻。然后,手持医疗记录和药品清单,步履匆匆地经过走廊,进入下一间安静的病房。

    蒋成昊拖着疲惫的身躯,轻声询问护士病人的情况,仔细检查了一遍各种监测器和药品。如果发现病情有变化,他会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并提醒护士一定要密切关注病人的情况,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四院所在的虹口区老龄化严重,这也让蒋成昊觉得应该是科室发展的机遇。

    “老年人很容易受到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侵扰,围绕老年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诊疗、服务,我想应该会渐渐成为我们的特色。其实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服务和关照是最重要的。我们作为一线医生要耐心面对他们,服务他们,让他们能在我们这里得到更好地医治。比如,在脑卒中、脑出血这些常见病领域,我们四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另外,在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领域,科室在上海同级别医院中也走得很靠前,这为我们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了条件。”

    疫情期间有这么一个案例。

    “王先生(化名)一直身体比较健康,今天午睡后就说头痛,测了血压发现没有问题,就没在意,可头痛越来越严重,病人一直在睡觉,也叫不醒。”王先生家属向医生介绍病情。

    后来,60岁的王先生经120送到四院急救。当时,蒋成昊接诊,了解患者的病史后,初步诊断患者可能是颅内出血。在进一步头颅CT检查后,再次确认诊断结果为“脑出血”。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重症患者的救治,神经外科组建了急诊手术梯队,专门保障此类患者的救治。

    我们医生身着三级防护,通过5cm的手术切口,成功将病人脑内血肿清除,术后家属激动的说:“没想到一个小切口就解决了大问题,感谢医生们的妙手回春”。

    当蒋成昊和团队伙伴一起完成手术时,内心总是涌动着不可抑制的喜悦和兴奋,因为他们的努力,能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对于未来,蒋成昊信心满满:“相信在张志文主任的带领下,他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机器人,这标志着四院神经外科诊疗向精准、微创方面又迈进了一步。机器人辅助手术也是蒋成昊医生负责的亚专业领域。

    患者刘大爷(化名),72岁,因嗅觉逐渐丧失、视力障碍、神志异常一月有余,因此入院,在四院神外检查发现其患有嗅沟脑膜瘤,并颅内压增高、视盘水肿和继发性萎缩。建议行手术切除肿瘤。考虑到刘大爷年事已高,且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为最大程度降低脑神经、血管的损伤,保护患者神经功能,蒋成昊和神经外科团队经过反复阅片、病例讨论,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及术后生活质量,在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最终决定为其实施机器人辅助下颅内肿瘤切除术。

    “滴、滴、滴……”神经外科手术室内,刘大爷在全麻状态下安静地躺着,一台崭新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运转中,医护人员们正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准备器械和药品,有的设计机器人的手术计划。

    手术正式开始,在机器人“助手”的导航下,蒋成昊根据术前头颅CT、头颅MRI的数据融合结果,精准定位肿瘤范围,设计最佳手术路径,进而完整切除肿瘤。

    蒋成昊坦言,“与传统手术相比较,机器人手术其精准度和微创程度较高,远超传统手术,具有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更好地保障手术安全等诸多优势。”

    案例一、如下图所示,核磁共振检查明确嗅沟脑膜瘤诊断(图1);通过手术机器人系统,确立手术切口及入路(图2),术CT示肿瘤完整切除(图3)。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引入了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可实现精度小于0.1mm的精准靶点定位。同时手术机器人系统可将脑血管、脑内神经纤维束等多模态影像融合,清晰辨别病灶与血管、神经纤维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手术入路、设计最佳手术切口、路径,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尤其在以下领域有着显著成效:

    血肿长轴穿刺是指通过穿刺引流器材将脑内血肿导出,减轻颅内压力和缓解症状。传统的长轴穿刺需要更多的手工操作,风险较高。而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成像和定位技术,帮助医生实现更加安全和精确的穿刺操作。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常常位于脑的功能区域。手术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肿瘤位置和周围的关键神经组织,并且可以进行微创手术,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同时,手术机器人还可以结合DTI(弥散张量成像)影像技术,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对于脑深部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畸形、肿瘤),传统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而手术机器人则可以通过高精度成像和定位技术,帮助医生实现微创手术,并且保护周围的神经功能。

    肿瘤体表定位是指手术机器人通过扫描患者的身体表面,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帮助医生进行手术策略的制定。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恢复期。

    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示了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优势,它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和更快的康复。此项技术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市四院神经外科的治疗水平。神经外科团队表示,下一步将开展更多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促进患者最大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服务。

    案例二、如图所示:机器人精准定位下穿刺脑内血肿(图1);CT提示右侧基底节出血(图2),术后血肿基本清除(图3)。患者术前左侧偏瘫,术后偏瘫明显恢复。

    案例三、如下图所示(图1、2):患者诊断为枕下椎旁神经鞘瘤。将血管、肿瘤及颅骨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后,显示肿瘤与椎动脉关系密切,为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术前信息。

    案例四、如下图所示(图1、2、3),患者诊断右侧额叶蛛网膜囊肿,将囊肿、血管、皮肤行多模态融合后,显示囊肿与周围血管关系,选择避开血管的位置为手术切口。

    案例五、如图所示:位于左侧额叶、涉及语言及运动功能区的巨大胶质瘤(图1);通过纤维束成像(DTI)技术,了解肿瘤与周围神经纤维束的关系(图2);术中利用机器人行穿刺置管辅助定位后切除肿瘤,避免因神经纤维束损伤所带来的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图3),(图4)为术中实况

    案例六、如图所示:患者术前诊断脑积水(图1),利用机器人辅助行脑室穿刺分流(图2),同时利用腹腔镜置入分流管腹腔段,实现精准微创脑室腹腔分流(图3),术后脑室明显缩小(图4)。

    如蒋成昊一般的年轻的四院“神外”医生,犹如一束明媚的阳光,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他们拥有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无尽的热情和勇气。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并且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逐渐成长为业界中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这些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拥有着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与其他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合作时,他们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和反馈,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虽然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行业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是老中青三代医生始终保持着热情和信心。

    老一辈神经外科医生,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奠定了今天坚实的基础。

    中年神经外科医生,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并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和治疗方法引入到神经外科领域,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而年轻一代神经外科医生,则是这个领域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接受最先进的培训和教育,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将继承前辈们的志向,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论老中青三代神经外科医生,他们都是不断追求卓越、全心投入帮助病患重获新生,并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