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青少年焦虑、抑郁时有发生
且有低龄化趋势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不少代表委员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等问题提出建议,这些热点教育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如何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怎么说
民进中央: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应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每所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另外,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小学认真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干预。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加快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及辅助资料。将心理健康干预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鼓励师范院校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工作。
最后,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严厉打击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滥用量表和精神类药物、高收费乱象,坚决取缔不合格机构。
吴智深委员: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危机一般是有迹可循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遵循人性化、预防性、教育性、参与性、实效性五个基本原则。
吴智深认为,预防、预警和干预三个流程缺一不可。
在预防上,要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预警上,学校需要设立“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干预上,需要掌握学生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制订符合学生身心状况专业化的具有高实操性的干预方案,并由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对。
崔建梅代表:建议编写统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她认为这套教材应统一序列,从小学中高年级起步,直至高中毕业。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内容,以便一线的心理健康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依据、有凭借、可操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崔建梅还呼吁设立固定的专项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切实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实效。
施卫东委员:建议加强学生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抑郁症筛查体检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密,可考虑以学年为单位,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点对点”告知,学校获知筛查结果应严格限定人员知晓范围。
教育部门应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明细规程,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办法及隐私泄露追责机制。
学生抑郁症筛查应采用多次筛查,不搞“一检定性”,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柴会恩代表: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
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鼓励开设有心理学学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马珺委员:将学生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
“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表示,我国民众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上升,亟待关注。
马珺建议:一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察,确保各项政策到位;二是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加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三是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入学健康体检,健全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筛查与回访约谈;四是加强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拓展“社区—家庭—学校联合”心理服务体系模式;五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六是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与行业监管;七是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
马珺提出,可以研发立足本土的传统中医、中成药物,降低药物副作用,有效降低治疗费用。探索设立有关心理疾病治疗的惠民保险,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让患者不再为“心病”发愁。
胡卫委员:青少年健康成长需适当“留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建议,为了给予青少年教育所必需的平衡健康成长空间,保护青少年感官良性发育发展,应该重视“留白”。
他进一步解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被家庭或学校等外部体系过满地安排,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安排,独立从容地感知和思考人生及世界,甚至包括“发呆”和“无所事事”。
不仅艺术需要“留白”,青少年个体生命成长,尤其是身心的平衡健康,更需要“留白”。
王淑英代表:整合资源,实施大健康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一中校长王淑英注意到,疫情防控期间,学习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中高考带来的学习压力,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不和谐,以及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王淑英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把大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让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二是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三是家校社协同,加强大健康教育。
“孩子心理脆弱,不及时疏导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一般由生物教师、体育教师、校医兼任,健康教育课效果不明显。”王淑英建议,整合资源、家校社联动发力、改善方法,形成大健康教育的合力。
魏世忠委员:以优质新媒体内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未成年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清朗的互联网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愈发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民盟河南省委会副主任委员魏世忠建议,以优质新媒体内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魏世忠表示,一些主流媒体的内容让青少年产生“隔膜”感,不接地气,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和鼓舞作用,而一些自媒体的内容,流量至上、耸人听闻、夸大其词,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误导。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短视频的快速涌现,媒体内容生产出现代谢匮乏。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
魏世忠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供给。主流媒体进一步强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人文关怀、繁荣发展优秀文化等社会责任,主动占领引导、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要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多制作、发行对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更具体、更有用、更有料、更有趣的内容。
二是要加大对自媒体的规范和引导。制定和完善有关自媒体的制度法规,引导自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和价值观,利用其灵活、贴近生活的特点,用健康向上的内容来激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
三是要打造一批网络正能量重点项目。重点鼓励、培育、支持一批网络正能量项目,打造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培养一批网络作品创作团队,产出一批网络正能量作品。以重点项目为牵引,通过网络平台向青少年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
李孝轩委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新兴业态诱发新隐患。”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细数问题,建议加强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共同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为此,李孝轩建议,一是加大精神卫生资源投入。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支持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加快出台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的政策制度,提高薪酬标准,建设专业化队伍,提高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水平。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探索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提高保障水平。
二是加大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第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评估机制,督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快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筛查机制,及时给予干预。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切实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问题,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第二,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重,深入开展珍爱生命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生命观。第三,增加中小学社会实践课时比重,在与大自然融入互动中引导学生调适自我,从而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第四,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产品纳入立法、修法监管范围,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支持打造益智类、法律推理类、主旋律类娱乐产品。第五,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平台,加快修订诊断标准,强化心理咨询领域综合治理。第六,加大对滥用心理量表、滥用精神类药物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索体系化解决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问题,研究制定差异化措施,加快推进政府、社会、司法、学校、家庭等各方相互协同。特别是开展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研究,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筛查预警机制,共同系好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的“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