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脑子不正常 居然有精神病啊?”
“他会不会像新闻里那样拿刀砍人啊?”
“真晦气 快离他远点”
“孩子得这种怪病 这种病都是遗传的 肯定父母精神也有点问题”
诸如此类的话语,就是大部分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公众给精神疾病患者贴上的污名化标签。
污名化是什么?
“污名”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负面态度的复合体,其中包含了负面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污名”的发生过程为:社会给有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打上了一个负性的标签,认为他们是不正常的、疯狂的。患者自己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是很丢人、不正常的,为自己的病情感到羞耻,产生病耻感。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渐渐的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慢慢的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不公正待遇也接连而至。
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偏见与歧视、剥夺患者群体的权利、侵害患者群体的利益,在工作上不给予机会,在生活中排挤他们。这些都是污名化的一种表现。
污名化有什么影响?
污名化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对患者本人,其次是对患者家属。有许多人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与污名化没有关系。实则不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潜在的受到污名化的影响。
●对患者的影响●
污名化会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在生活中、社区里、工作上遭受到排斥、偏见、歧视;即便是已经康复了的精神疾病患者,也面临失去工作、住房和朋友的情况。
4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他们在婚姻、工作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方面受到了歧视。
社会新闻媒体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报道以负面的居多,新闻报道大多集中在其负面特征和药物治疗上。除此之外,污名化还会对患者的求助、治疗欲望以及配合治疗的意愿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在抑郁症患者中,高自我污名患者倾向于回避治疗,避免谈论病情,进而导致社交网络缩小和病情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求助意愿会降低,主动求助行为也会减少。
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承认自己有病就意味着要承受来自外界不怀善意的眼光和声音。数不尽的误解、偏见和歧视把患者试图迈出第一步的双脚给禁锢。然而不接受或是耽误治疗最终都有可能加重临床症状,进而使患者出现自伤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隐患。
●对家属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对精神疾病的污名也使得家属的社会地位被降低,自尊心受到伤害。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使得患者家属遭受连带污名,给家属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公众的影响●
在研究中发现:那些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且不愿伸手相助的公众,也不愿意为他们自己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在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时,精神疾病污名越强的个体越不会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对精神疾病产生污名的个体,自己或是其亲属若是在未来不幸也患上精神疾病,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负面情绪和错误认知,很可能会因迟迟未就医而耽误诊断,错失及时的治疗,加重病情。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也许就是参与污名化的我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成为弱势群体的那一天。反精神疾病污名化,不仅是为了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为的也是我们自己,为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