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国民康养
    图片报道
    详情介绍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深层次上,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天,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先生开药方。”这条谚语多数人理解为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其实谚语采用了一个古代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冬夏泛指一年四季,正确理解应为四季常吃萝卜和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生姜辛热,萝卜甘寒,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谚语重点提醒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吃姜,寒冷的冬季吃萝卜,其实,这是与中医医理极为合拍的养生经验。

    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大体意思就是,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表现得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

           冬天的情况正好相反,阳气向里向内,处于收藏状态,在外的阳气虚少,在里的阳气积多,因而表现为天寒地热,对应于人,则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简而言之,夏季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吃生姜可以温胃健脾;冬季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吃萝卜可以清解积热。

           这个季节正是子姜大量上市的旺季,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腌泡一些子姜储存起来,姜的好处大家知道得很多,如果是日常保健吃姜,一定要在早饭时吃,所谓“早吃姜,补药汤”是也。吃应季的食品水果蔬菜是最为养生的。

           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姜性属辛温,能加快血液流动,有提神的功效,要是你早晨起来脑子不清醒,昏昏沉沉的,一两片姜马上就能让你神情气爽。

           最好是早饭的时候准备一碟子泡姜,就着小米粥吃,泡过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丝丝的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微妙地调和在一起,简单,清爽,细细的品味,却是世间至味。这是最养人的饮食,远远胜过补药汤。

           鬼谷老师每年在这个季节都会泡一批子姜存着。制作过程很简单,就是把最新鲜最嫩的子姜洗干净切片晾干,用醋泡着,理论上是陈醋,白醋如果是粮食酿造未尝不可,用大品牌的醋。如果怕酸可以加些糖,冰糖最佳,白糖次之。如果健康着想就不要加糖最好。

           强调一点,很多人都知道晚上不宜吃姜,其实,不仅是晚上,中午以后就应该不吃姜了,过午不食姜,否则容易伤肺。

           另外夏季容易心烦意乱,可以用熟地煲龙骨,滋阴补肾。如果大便黏黏糊糊的,就改成用生地凉血,此时不宜用熟地补血。如果是身体发热,体温不变的话,那就该考虑是阴虚阳亢证,阴虚则不能制约阳气,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但体温不高。主要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面赤潮红,心烦意乱等症状,可以服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治疗,常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找有经验的中医师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科学饮食。

           如果是素食主义者,可以直接用熟地或者生地炖汤,泡水。或者没有条件的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也是方便简单。药店很多,网上可以便宜一半多。

    还有失眠多梦者,可以用莲子心泡水,经过多年经验也是很有用,但是个别人肝火太旺者,用莲子心为猛药,容易把火攻起,造成严重上火症状。当然,马上停掉也会好起,中医就是如此神奇。莲子心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立竿见影的。但是莲子心的苦,一般人都受不了,鬼谷老师认为酸甜苦辣,是为人生百味,苦夏,苦夏,夏天应该多吃点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