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古老的中医疗法,应用于现代也很适用。脾胃虚寒的人在吃了寒凉的东西后特别容易犯病,而犯病了还不好治疗,所以很多人都在寻求有疗效的治疗方式,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
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
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有关研究发现,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用艾灸不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好,温灸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解决脾胃的气血供应。同时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
正确使用艾灸疗养照顾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大家应该注意的生活理念。
艾灸足三里
艾灸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强身保健、祛病防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足三里穴作为一个常用穴,在艾灸保健时是不可或缺的。艾灸足三里不仅仅在治疗疾病方面能够“百病皆治”。与其它多数穴位还不同的是,足三里是自古至今的日常保健要穴。在选择艾灸保健的穴位中,足三里无疑是首选的穴位。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里;字含宽广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范围广泛。其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日本古人有莫与没有灸足三里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说,中国民间甚至流传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说法。而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其实就是在足三里行化脓灸的意思。
艾灸调整人体的机能具有整体性,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艾绒熏灸体表的腧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祛除体内阴气病邪补充阳气。阳气是我们身体的能量,阳气的衰减是造成一切疾病的根源,阳气充足了身体也会因为阳气的恢复而更加健康起来。艾灸是古代民间和宫廷都盛行的养生方法。在日本韩国也很流行。现代人多用“针”而忽略了“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即是对艾灸作用的肯定。
四季保养的好方法——艾灸
您可以选择在家保养,挑选适合自己的艾灸工具,另外还可以到艾灸养生馆享受更专业更有品位的服务。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艾灸用于家庭养生保健,艾灸治疗常见病有很多,操作简单,效果好,常用的艾灸穴位都是比较容易找,容易操作,对一些疾病的普遍治疗穴位。对一些常见病及亚健康问题都有好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
1、延年益寿保健灸:取穴: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2、胃病(胃痛、消化不良)
主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3、颈椎病(肩颈僵硬、酸胀、痛麻)主穴: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低头颈椎棘突最高处)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阿是穴:肩颈部周围压痛点。
4、腰痛:(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主要灸疗部位:阿是穴(腰部肌肉酸痛点、压痛点、腰骶区)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肾腧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肩周炎:(胳膊抬举困难、手麻)主穴: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阿是穴:肩区肩胛骨区周围痛点。
6、腿疼/关节病:(关节炎、腿脚不利、老寒腿)主穴:内外膝眼(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委中穴(腘窝腘横纹中央)阿是穴:膝关节周围痛点。
7.脚跟痛:主穴:阿是穴(疼痛点)、昆仑穴:足外侧,外踝尖与跟腱间 凹陷处 照海:内踝尖下方
8、妇科:(痛经、盆腔炎)主穴:神阙穴(肚脐眼)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腧(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系皮带处)。
我们虽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用情况也不同,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好还要搭配适合自己体质的穴位,最好到专业的艾灸养生馆找专业人士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