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国民康养

    利用金融实现养老,让养老助力金融

       2024-01-22 网易2580
    导读

    利用金融实现养老,让养老助力金融

    认知“养老金融”

    什么是养老金融?两个层次,利用金融为养老服务,说白了,通过金融实现养老;而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投资机会,实现产业新融合。因此,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被称作养老金融。

    从历史上来看,多支柱养老金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发展趋势,即作为第一支柱的法律强制的基本养老金,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作为第三支柱的基于个人意愿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以及作为第四支柱的家庭养老支持等。而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是我国老龄化人口众多,另一方面是养老需求无法满足,不是没有好的养老资产投资,就是养老产品收益率过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4.9%、老年抚养比已提升至21.8%,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演进,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会继续提升。不仅如此,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意味着基础的生活保障不再是养老的全部要义,一个体面、健康、富足的养老生活才是目标。相应地,这也需要更早地开始“为老筹谋”,需要更多的养老储备,所以养老投资也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开始发力,从“储蓄养老”过渡到“投资养老”正在变为居民的主流选择。人们对养老生活的目标也从“生存型养老”逐步转向高质量的“生活型养老”。这些新趋势、新变化也给中国的养老金融市场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在机构调研数据中可以发现,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提到“养老产品收益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养老理财标的”的情况。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成为关键。

    养老金基金产品名不副实,打造合理的养老资产迫在眉睫

    养老金等主题基金是否可以投资,用于养老?这是很多人都问过的, 而以笔者的见解,回答很坚定,不算,养老金是一种强制保障,但养老金主题基金等并不是如此,且从最开始推出的时候就是这个观点。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方面因为养老金产品大多“名不副实”,投资价值偏低,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另一方面“大热必死”,历史上,所谓的独角兽基金、科创板基金、创业板注册制、北交所基金等各种爆款基金等,最终都不能带来收益,反而是亏损的。

    养老金基金作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主力军”之一,目前相关产品数量约有160只。从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收益情况来看,2023年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160只产品中仅有27只年内收益为正,占比约17%,这也意味着逾八成的个人养老金基金2023年前三个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即便排在首位的产品也仅取得了不足3%的年内回报。

    拉长时间来看,业绩表现也并不乐观,从成立以来至9月25日的回报情况看,仅20只个人养老金基金收益为正,两个收益最高的品种,也仅在2.5%左右。这个收益率实际上,也就是和银行定期差不多了,所以,并没有具备特别的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存款利率,很多所谓的养老金基金并不能“养老”,其很难持续性产生现金流,收益也相当有限。而且从超过5亿元的养老金基金来看,群体性亏损的,这说明即便规模较大的时候,养老金基金也没有什么优势,这其实还是与他们博弈的类型有关,有些是打着“养老金”这个题材来募集的,但并没有找到合理的养老标的,是动机不纯的。所以,至少从目前来看,很难让我们从养老金基金产品找到好的模式。

    包括,我们研究养老主题指数并不是为了构建养老资产,而是其选择的成分股服务于养老行业,但对于长期稳定性和利润产出等没有硬性规定。这就好比当初说是科创板主题基金,但很多不投资科创板一样,却选择科创概念一样。比如说我们看到中证养老产业指数是从沪深市场中选取80只涉及健康管理、休闲旅游、人寿保险等养老产业概念而已。权重方面是医药卫生(36.33%)、可选消费(35.84%)、主要消费(14.12%)、通信服务(7.61%)、金融(6.1%)。这类指数基金是投资养老产业,而非服务于养老投资需求。

    包括我们看到一些养老类基金,如养老FOF,其并不是为了养老目标基金有多优秀,而是为了养老概念火热而发行的。而火爆的地方不要去,这是投资常识,越是所谓的爆款基金,结果往往并不好,包括我们倒推看科创板主题基金,创业板主题基金、北交所等,开立至今,收益如何呢?很多早就变味儿了,这样交给别人,还不如自己构建,起码保证目标清晰。


    养老资产的核心是安全稳定、长期可控、收益可观(从收益天花板角度,长期经济的8%增速,基金的15%天花板等,8-10%的年化收益率是合理的养老资产收益率)。千万别好高骛远地制定15%、20%甚至更高的长期年化目标,做不到反而是本末倒置的。有个现实要面对,很多股民看不上所谓长期收益,但又跑不赢,这是最大的问题。先一步步建立,慢慢尝试。一头牛如何吃掉?一口一口吃。同时,持续产生现金流才是养老资产关键。

    诺贝尔奖基金运作的启示

    为什么我们的养老产品表现不好?一方面是投资标的过于单一,要么都是股市方面的养老题材,概念众多,难以实现收益稳定性,很容易踩踏;另一方面是投资国债等产品收益较低,无法实现养老。其实,这方面,诺贝尔基金的运作模式有重大启示。

    1895年诺贝尔先生捐了3100万瑞典克朗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奖金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而有一个现象是,每年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在增加,最开始单年奖金是15万瑞典克朗,2023年单年达到了6600万瑞典克朗(6项诺贝尔奖的奖金相比于2022年均增加了100万瑞典克朗)。发了一百多年的奖金,不仅没有发完,结果2022年结余了60多亿瑞典克朗。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典型的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研究数据表明,几乎100%的利润变化来自资产配置。而这种资产配置中最关键的就是底层逻辑配置,既要持续产生现金流(要发奖嘛,如果换成我们常人,就是要消费,要生活嘛),又要保持资产稳定增加(否则钱没了,还怎么发奖金,要持续增值的)。

    而诺贝尔奖的投资模式是典型的投资组合搭建的过程。初期,其只买国债收息,非常安全,但增值不大,导致只能是每年15万瑞典克朗,持续了40多年,但这期间通货膨胀,这钱对科学家不是奖励,有点“侮辱”了(就好比30-40年前是万元户时代,给万元奖金很值钱,如今如果奖励科学家万元,那可不是有点寒碜人的意思)。

    随后,投资组合进行改变,增加了房地产、股票、基金,这样通过风险和波动去增加收益,有意思的是到了在1991年,奖金的购买力水平终于回到了100年前诺奖刚设立时的水平。当然,毕竟诺贝尔奖基金不是为了投机,而是稳定,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十年来投资收益率大概为6.6%,扣掉通胀(大概3%),这样真的是持续增值,加上时间的发酵,就导致了钱越花越多,这就是复利效应。

    那么,普通人怎么管理自己的养老钱?需要实现几个功能,首先跑赢通胀,然后又有稳定增值,还要有稳定现金流产出,那么用这样的钱怎么消费,改善生活,都没事儿,因为总量随着时间,自然增加的,财富增加的过程,我们心情好,过得健康、开心,就是人生的赢家。

    如何实现这样的养老资产配置?通过金融与养老的互助与融合

    通过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投资组合,构建这样的投资组合是一个方面,也是笔者着力研究的,但这个需要参与者有较为丰富的投资知识,以及长期的投资实践,否则很难实现。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很可能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机构来构建这样的因素,为普通人提供相关的产品。

    首先,必须承认,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那么养老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增加是大势所趋。说白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养老产业发力,这里面有底层的,如老年文化需求、老年旅游需求、老年餐饮、老年教育、健康管理等诸多因素;有中层的,还有为这些产业链培养人才和服务人员,提供必要的软硬件配套;更高层的还有智慧养老的构建,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AI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诸多融合。这些因素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也是大量投资的机会。

    其次,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养老标的的投资,来为自己养老。显然,这又是给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当然,这部分钱是养老的钱,不能用于高风险,而是需要高稳定性地产出。而养老产业,恰恰是一个长期投资和建立的,因此通过引导养老类资金实现对养老产业推动,金融是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这样两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助力,以及通过金融因素来反哺养老。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gmky.com/news/show-257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gmky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