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是很多皮肤病患者都经历过的煎熬,尤其在夜间,很多人常在不停抓挠中失眠。近期,欧洲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会年会上发布一项研究显示,几乎一半皮肤病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
四成皮肤病患者睡不好
“从没见过能把自己抓成这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慢性瘙痒专科门诊迎来一位患者,双腿和后背多处破溃结痂,浑身上下都是一条条的红色抓痕,多处出现色素沉着,疤痕结痂凸起增生,腰腹部露出苔藓一般的皮肤。据悉,83岁的张奶奶患糖尿病已20多年,疾病带来的瘙痒让她难以忍受,总是控制不住地抓挠。皮肤科副主任王芳对此惊讶地说:“这是典型的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没想到老人忍了这么久才看诊。”
住院后,张奶奶仍控制不住抓挠,加上长期失眠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和认知障碍,瘙痒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王芳表示,门诊中有很多像张奶奶这样的病例,瘙痒不仅让他们难以入睡、总处于浅睡眠或中断睡眠,甚至会出现病理性感觉异常,也称“痒觉敏化”。无论是实际上的瘙痒或轻微触碰,都令患者莫名觉得很痒。这些患者在睡觉时无法穿睡衣,任何衣物和床单都可能导致奇痒难耐,一些严重的患者在家不得不裸着身体,这些情况都需要积极治疗。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5亿人患皮肤病,且患者数量逐年上升,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欧洲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会年会上发布的这项研究,分析了五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5万多名成年皮肤病患者的情况。研究者称,这是首个强调睡眠障碍对皮肤病患者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42%的皮肤病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影响睡眠的主要症状是瘙痒(60%)、烧灼感或刺痛(17%)。此外,与没有皮肤病的患者相比,皮肤病患者醒来后会更频繁地感到疲劳、白天嗜睡、眼睛刺痛和反复打哈欠。
持续性的瘙痒常源于患者抓挠行为导致的皮肤和深层组织损伤,不少人会陷入“痒-挠-痒”的恶性循环。王芳表示,长期瘙痒除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数据显示,受瘙痒折磨的皮肤病患者中,90%有负面情绪,且随瘙痒时间延长,还会引发社交尴尬和羞耻感,超半数皮肤病患者都遭遇过身边人排斥接触的情况,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而这种心理后果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睡眠。
瘙痒背后原因复杂
人为什么会感觉到“痒”?瘙痒起源于表皮或真皮的游离神经末梢,通过感觉神经传导到神经节背根、脊髓,经过一级、二级神经元传递到达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质。产生瘙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比如组胺、5-羟色胺等被释放后,就可引起瘙痒。“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王芳说,临床上将瘙痒持续时间大于6周称为慢性瘙痒,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0%。患者瘙痒剧烈,每次可持续数小时,尤以夜间为甚,皮肤常被抓破出血,一直到疼痛才觉得止痒。但大多数患者对此并不重视,以至于到就诊时,瘙痒往往已进入慢性期。对于存在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等人群来说,瘙痒可能是最主要症状,也是发病先兆。
“在瘙痒评估中,我们会把睡眠情况考虑其中。”王芳说,疼痛有分级,但瘙痒却因每个人的忍耐力不同,而很难说清痒的程度。由于搔抓大多发生在前半夜,对睡眠会有一定影响,所以可用睡眠状况来衡量瘙痒的严重程度。若以分数来量化(0~10分),1分为几乎不瘙痒,10分为剧烈瘙痒。通常情况下,不影响睡眠的瘙痒为轻度;瘙痒让入睡时间拉长的为中度;当自我评价超7分以上,患者难以忍受、不停搔抓,导致全身多处破溃、出血,甚至夜不能寐、焦虑烦躁等,就属于重度。
王芳说,根据瘙痒研究国际论坛制定的分类系统,慢性瘙痒根据病因分为6大类:皮肤因素、系统性因素、神经病理性、精神因素、多因素或特发性(来源未定的瘙痒)。其中,在特定皮肤病中,七八成银屑病患者存在瘙痒;湿疹和荨麻疹患者几乎都会瘙痒。在内科疾病中,糖尿病合并瘙痒占比20%~30%,有15%~50%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瘙痒,而接受透析的患者瘙痒率可达90%。约40%~60%的肝胆疾病患者在黄疸显现时,也会皮肤瘙痒。另外,各类实体瘤或血液肿瘤均可能伴发瘙痒。
不同人群的瘙痒原因也不同。婴幼儿中,过敏导致的瘙痒较为常见,比如吸入花粉、接触油漆等,或是食用牛奶、蛋、海鲜等过敏原时;孕产妇在孕期会瘙痒,此时应检查排除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多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屏障功能减退,含水量降低,加上冬季干燥,皮肤干涩会导致角质层脱落,使皮内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发痒。
三级阶梯管好瘙痒
“瘙痒只是一个症状,积极寻找可疑诱因是治疗第一步。”王芳介绍,临床上,根据瘙痒发生的位置、病史、夜间是否瘙痒以及皮疹具体表现,加上神经检查、血液检查、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和免疫抗体检测,才能进一步明确引起瘙痒的病因。皮肤活检在慢性瘙痒的诊断中也起一定作用,可排除潜在皮肤病。王芳认为,瘙痒治疗要遵循规范化、个体化,要想睡个好觉,需做好三级阶梯式管理。
第一阶梯:生活预防。瘙痒患者应穿着棉质舒适衣物,少穿化纤、毛织物。房间定期打扫,经常换洗床单,少接触防腐剂、漂白剂等刺激性物品。避免去人多卫生差的地方,花粉季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好口罩。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多吃蔬果,补充水分和维生素。避免饮酒或进食辛辣食物,过敏人群要避免食用致敏食物。尤其是老人、有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应预防在前,建议中老年人在流感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着凉。若瘙痒持续未缓解,需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第二阶梯:对症缓解。轻度睡眠障碍患者以外用治疗为主,比如沐浴后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润肤露。这类患者在沐浴时,需注意水温不要过高,32℃~35℃即可;沐浴时间不要太久太频繁,每日或隔日1次,5~10分钟为宜;少用搓澡巾,禁用碱性刺激沐浴露或肥皂。中度睡眠障碍患者可考虑涂抹抗过敏药物,如果3~5天后瘙痒情况未改善,应咨询皮肤专科医生。因瘙痒导致的严重失眠,也可结合精神专科医生建议,服用有助睡眠的药物,同时辅助认知行为疗法、呼吸训练、音乐疗法等改善睡眠问题。
第三阶梯:对因治疗。目前慢性瘙痒的系统治疗依然以抗过敏药为主,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也有一定帮助,但因副作用大、需定期监测不良反应等,受到处方限制。用药前,应咨询皮肤科医生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系统性疾病相关瘙痒,建议积极控制原发病,同时采取局部和系统治疗。对于因糖尿病和肾病引发瘙痒的老人,应注意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有效控制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