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君主之官也”,古人认为,心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一旦出现异常,会影响神志,出现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其他脏腑乃至全身都会有危险。当然,心的健康反过来也需要全身共同维护。近期,国际医学期刊《心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与我国古人智慧异曲同工。文中,多位权威专家共同呼吁,患者及心内科医生都要意识到,管理好身材、血糖和睡眠,是保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部分。
肥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美国医学会首次将肥胖视为疾病,从此,医学界对肥胖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再只是一种与缺乏意志力有关的行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等于30定义为肥胖,在25~30之间则为超重。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国人实际情况,将BMI大于等于28,或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
据统计,全球有39%~49%的人口超重或肥胖。在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在过去40年中迅速增加,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肥胖患病率都有所上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随之增加。世界心脏联合会和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文件称,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1790万人中,大多数人本可以通过控制体重来避免。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美国心脏协会曾发布《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一文提到,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会促进全身和血管炎症,而炎症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可能性,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肥胖会伴随胰岛素抵抗,致使血糖、血脂代谢异常,这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过多的脂肪组织积聚将导致血流变慢,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增高。此外,肥胖还会直接影响心肌,导致心肌脂肪积聚和纤维化,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美国梅奥诊所预防心脏病科主任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希门尼斯,在《心脏病学杂志》的文章中提到:“鉴于大量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肥胖有关,积极对超重和肥胖人群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控制风险,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近期,意大利一份专家共识也认为,适度减轻体重(10%~15%)就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使减轻5%的体重,也可以改善代谢指标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筛查诊治肥胖方面,心脏科医生责无旁贷,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咨询、营养干预、心理治疗及积极启动药物治疗。
“肥胖不需要治疗是一种误区。在一些医院中,诊治肥胖往往是内分泌科或营养科的事,心内科医生参与不多,常常止于‘劝两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医务人员的认知和意识不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呼吁,医务人员应将肥胖视为一种复杂慢性疾病,建立多学科组织来管理患者体重。
控制体重不仅需要患者意志坚定,更需要临床医生的激励和科普教育。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脏产科主任格里玛·沙玛介绍,她常向患者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建议他们下载应用程序来记录饮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普通人每天摄入100~150克就足够了。虽然营养干预和坚持运动是治疗肥胖的首选方法,但有效性可能有限,这时就应启动适当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沙玛会向患者抛出一些“甜头”——如果减肥成功,血压和血糖就会降低,可能因此减少或停用一些药物;髋部和膝盖受到的伤害更少,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动与玩乐。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杜克大学心脏中心博士尼桑特·沙在《心脏病学杂志》的文章中表示:“临床上同时患有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和糖尿病的患者并不少见。这类患者尤其要关注肥胖,因为它通常与其余二者的发展密不可分。”
尽可能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中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常狼狈为奸,患者经常因为血糖、血脂异常,导致血管病变,引发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我国糖尿病患者有1.3亿左右,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的各大并发症中,心血管疾病是导致预期寿命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其所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75%左右。
刘健介绍,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被称为“糖心病”,它比一般心脏病更严重,治疗难度更大。这是因为,一般冠心病患者往往只是冠状动脉某支或某段有斑块或狭窄,而糖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是多支多段有斑块或狭窄,病变范围更广,即使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病变,心肌中微小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心脏储备功能很差,一旦心肌梗死,极易出现心衰。可见,护心路上,控糖必不可少。
处于糖尿病前期者,也不能掉以轻心。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对42万多人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即使血糖水平低于糖尿病阈值,血糖升高也会使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0%,女性则增加30%~50%。这项研究还提醒我们,高血糖水平会损害血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不论护心还是控糖,都应该未雨绸缪,尽可能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中。美国预防服务特别工作组建议,35岁后可每3年做1次糖尿病筛查,直至7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的人,可考虑在35岁前接受筛查。如果空腹血糖为5.6~6.9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为7.8~11毫摩尔/升,就说明出现了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类人群还要控制饮食,将总热量减少400~500千卡,同时每周增加250~300分钟运动,以达到减重5%~10%的目标。此外,还需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预防心脑血管损伤。
睡眠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去年,美国心脏协会在生命七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健康睡眠,建议成年人每晚睡7~9小时。睡眠不足会使交感神经在不该兴奋的时间段反复兴奋,血液中应激激素和炎性物质含量增加,导致心脏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并增加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欧洲心脏杂志》刊登的研究显示,睡眠过多者的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管壁上有更多的钙化斑块。《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与夜间睡7~9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升高了10%、10%、11%和13%。
“睡眠健康包括多个方面,不过大部分研究聚焦在了睡眠时长上。”刘健说,如果入睡时间规律,把时间差控制在1小时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都会更低。
前述《心脏病学杂志》文章也提到,好的睡眠不仅要有科学的时长,还涉及入睡时间、规律性、质量和对白天警觉性的影响。尼桑特·沙认为,询问睡眠状况(包括卧室温度、光线和噪音,睡前使用屏幕情况,临睡前是否习惯进食或锻炼等)、鼓励保持良好睡眠习惯,也应该是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梅奥诊所心血管科教授威瑞德·萨默斯则呼吁:“睡眠应成为临床病史的常规部分。”作为国际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最杰出学者之一,威瑞德·萨默斯早在1997年就证实了睡眠呼吸暂停会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
刘健建议,成年人应在晚上22~23时入睡,尽量固定起床时间,周末最好不要赖床。睡前3小时不要再进食。睡前30分钟到1小时应避免做让自己兴奋的事,可以关掉电视、将手机放在卧室外或远处。高质量睡眠应该是起床后精神饱满、神清气爽,如果长时间睡眠不佳,应尽快就医。
“医院科室分得细,有利于专科深度发展,但也有可能忽略学科间的协作。”刘健说,“人体是一个整体,无论看什么病,都应以全面健康为目标。心血管与各器官都紧密关联,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我们更应具备联防联控意识,在诊治的同时留意并及时干预患者体重、血糖和睡眠情况,以免它们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