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种人和黑种人头发大多呈黑色或深褐色,而白种人的头发颜色较为多样,会出现棕色、金黄色等,甚至部分人还会长出红发。但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头发最终会变成白色。这背后,除了与基因、生活环境有关,还取决于营养状况等因素。
头发由圆柱状的毛干以及袋状的毛囊构成。其中,毛干分为三层,最外面一层是毛鳞片,中间层是稍硬的毛皮质,最里层是毛髓质。毛囊则像是埋在头皮下的一个个“仓库”,这些“仓库”除了能使毛发不断更换和增长,还储存着掌管头发颜色的色素干细胞。
色素干细胞是个“调色盘”,其“画笔”会伸到毛皮质和毛髓质的未分化细胞之间,不停地往毛皮质和毛髓质注入“颜料”——色素。人类毛发的色素主要包括真黑素(分为黑真黑素和棕真黑素两个亚型)和褐黑素,前者控制着发色的深浅,后者则可以使头发呈现出红棕色调。这些色素能“调”出黑、棕、金、红和白5种基础发色。例如,仅使用“颜料”黑真黑素可以“调”出黑发;95%以上的黑真黑素加上少许褐黑素可以“调”出棕发;褐黑素搭配一些棕真黑素就可以“调”出金发;若褐黑素与黑真黑素比例约为2∶1,则可以“调”出红发;当所有“颜料”都消失,头发就会变成白色。
当然,受到基因等因素影响,每个人的“调色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当“调色盘”所用“颜料”类别、数量、占比不同,头发便会在5种基础发色上呈现出深浅变化。此外,有科学研究证实,营养状况也会影响发色。比如,有些非洲孩子头发呈红色,就是严重缺乏蛋白质造成的;如果头发含微量元素镍过多,会呈灰白色;如果头发含钛多,会呈金黄色;如果含钼多,则会呈赤褐色;如果含铜多,就会呈绿色;如果铁含量过多,则会呈红色。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会出现衰退,色素干细胞这个“调色盘”也不能幸免。当“颜料”库存告急,供应不上毛发生长所需,发色便会慢慢减淡,呈现出灰白色。若“调色盘”彻底罢工,无从供应“颜料”,头发就会完全变白。除衰老外,遗传、精神刺激、内分泌失调和黑色素脱失症等,也会造成白发。如果不是遗传的“少白头”,亚洲人一般在30~50岁开始长出白发,若时间提前,可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揪出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