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国民康养

    肠黏膜受损,症状看“大小”

       2023-09-14 2180
    导读

    肠子分为大肠和小肠,一圈一圈规律地盘绕在腹腔内,虽然大肠听起来要比小肠“大”,但长度却远远比不过。小肠位于腹腔中部,上接胃部幽门,下通大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组成。小肠只是管径细,并不“小”

    肠子分为大肠和小肠,一圈一圈规律地盘绕在腹腔内,虽然大肠听起来要比小肠“大”,但长度却远远比不过。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上接胃部幽门,下通大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组成。小肠只是管径细,并不“小”,全长可达4~6米,占消化道全长的3/4左右。一般认为,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小肠黏膜,这是因为,小肠黏膜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其上生长着很多绒毛状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这些绒毛伸展开后,可将小肠的面积增加至600多倍,吸收面积可达200~400平方米,是消化系统最长、表面积最大的器官。

    大肠上端在阑尾处连接小肠,下端连至肛门,包括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就像门框一样围了小肠一圈,但长度要短得多,只有1.5米左右。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区别,大肠内径较粗且肠壁薄,没有绒毛状结构。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经过胃的物理碾磨后进入小肠,在被小肠蠕动进行机械性消化的同时,还要经历胰液、胆汁、小肠液等化学性消化。与之接触的绒毛上皮细胞便将其中的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等吸收入血液。总的来说,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在小肠已基本完成。如果小肠黏膜受损,营养摄入将受到极大影响,可引发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出现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血便等情况。

    接收到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后,大肠在肠道菌群的帮助下继续分解,并吸收多余水分、少量电解质、葡萄糖及氨基酸,最终在此处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相较于小肠,大肠的蠕动更为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迟缓,更适合充当粪便的暂时“贮存所”。此外,大肠也能分泌大量碱性液体,以润滑粪便、保护肠道黏膜。如果大肠黏膜受损引发功能失调,往往伴随着大便性状的改变,比如出现黏液脓血便、便秘等表现,可伴有腹痛、腹胀。

    大肠中,结肠病变相对常见,比如急性肠炎、结肠息肉或肿瘤。需提醒的是,结肠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建议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结肠肿瘤家族史的人尽早进行结肠镜筛查。由于小肠位于结肠与胃之间,且长度较长,常规胃肠镜无法窥及全貌,可通过小肠镜、小肠低张力双重结比造影等了解情况。如果出现明显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但常规胃肠镜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时,可考虑筛查小肠。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gmky.com/news/show-226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gmky1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