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吃了您上次开的奥美拉唑,嗓子终于不疼了。”一个忙碌的周末,一位患者在开完慢病用药后开心地与我分享“战绩”。
这位患者是三里屯社区附近的高中老师,高考前夕曾找我治疗“咽炎”,她声音嘶哑道:“过两天就要高考了,我得监考,您能不能帮我迅速解决声音嘶哑问题。”据她介绍,当初新冠康复后一直咳嗽、咽痛,严重时连胃液都能吐出来,经过治疗咳嗽好了,可咽痛一直未缓解,尝试过口服抗生素、中成药及激素雾化治疗,都收效甚微。
作为她的签约全科医生,我对其身体情况更加了解,又有较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病史。经过耐心询问,我发现她咽炎久治不愈的“罪魁祸首”是胃食管反流病。
有些胃食管反流“藏得深”
胃食管反流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等症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多达70多种,其中近30%表现为消化系统以外症状,有些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比如,胃食管反流有时会累及食管、咽喉、气管等多个器官,食管还与心脏的神经支配一致,故当食管黏膜上皮受刺激时,可以引起类似心绞痛样的胸痛,因此该病常常伪装成耳鼻喉科、呼吸科甚至心内科范畴的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血管外科学家汪忠镐就曾经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但其实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愈后,他组织成立了我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上文提到的患者属于反流性咽炎,这是一种胃内容物发生高位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部黏膜,使其出现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的慢性炎症。其症状主要以咽痛、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咽痒、咳嗽、咳痰为主,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调查显示,4%-10%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相关,而在持续不愈的慢性咽喉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患者占比高达34.6%。因此,对于反复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咳嗽或咽喉炎,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的可能。
多种原因让“阀门”关不紧
胃食管反流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食管与胃的连接处叫贲门,它就像“阀门”一样,在非进食时处于关闭状态,胃酸和食物无法进入食管。如果“阀门”无法正常关闭,胃酸和食物就容易从胃部“逆流而上”,进入食管甚至口腔,出现泛酸、烧心等症状。胃食管反流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会逐渐松弛,容易引发反流。
肥胖、妊娠、便秘、腹水过多、长期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进而诱发胃食管反流。暴饮暴食,常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长期吸烟、饮酒、喝浓茶,餐后立马平躺,睡觉前两小时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也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药物中,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和地西泮等可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异常或一过性松弛,进而诱发胃食管反流。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易刺激胃黏膜,诱发胃酸过多,从而发作胃食管反流。
上文提到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吃氨氯地平降压药,感染新冠病毒期间吃了布洛芬退热,再加上新冠康复后剧烈咳嗽,可能导致腹腔压力增高,多种致病因素叠加,即使她反酸、烧心症状不明显,但凭借其晨起口苦、咽炎久治不愈等表现,我合理怀疑存在胃食管反流。经过奥美拉唑试验性治疗,半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得到缓解,证实了当初的诊断。
防治反流并不难
预防胃食管反流,改善生活方式很重要。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饿及餐后立即平卧;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盐、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睡前2小时内应避免进食;积极减重、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悦等,也能够有效降低患病率。
对于胃食管反流的初诊患者来说,应通过胃镜排查食道肿瘤、食道狭窄等问题。临床上,一半以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属于慢性病程,需要按慢病管理,一线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常用方案是服用PPI(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或联合促胃肠动力药(伊托必利、莫沙必利或曲美布汀等),此外,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雷尼替丁等保护胃黏膜或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也可缓解症状。少部分患者症状较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行胃镜下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除了要保持上述良好习惯外,睡觉时还可以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以减轻夜间反流。
需要强调的是,胃食管反流临床表现越严重、病史越长,越可能迁延不愈。因此,提高民众对于该病的认知,有症状时尽早就医,有利于将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