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顺利开幕。根据“赋能绿色大运”宗旨,成都大运会作为国际大型综合赛事首次引入二手循环经济实例,选择某二手交易平台作为官方供应商,为大运会物资的循环利用提供平台支持。
本报特约记者 申 雨
该二手交易平台提供了这样一组消费数据:今年“618”大促期间,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65.11%,循环图书13318本,二手物品交易实现了超过1926万公斤的碳减排量。按照国家林业局的估算,一棵树一年最多可以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1926万公斤碳减排量就相当于107万棵树一年的固碳量。由此可见,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可以成为大众参与度广、参与门槛低的低碳环保行为,行业发展也面临全新机遇。
闲置物品正在“活起来”
在环保观念、复古热潮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人们开始习惯于将手头闲置物品出售交易。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二手交易市场年度交易量约为3000亿,2018年迅速增长到7420亿,2020年则一举超过1万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推测,国内闲置物品交易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闲置经济已成为行业新“蓝海”。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院长赵国樑表示,闲置物品通过二手交易被重新利用,就像给它们赋予了新的价值,而其使用周期的延长更会起到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此外,购买二手物品还可以降低消费者经济负担,提高消费效益,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正因如此,“使旧物成资源,将浪费变消费”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流行。
过去的线下跳蚤市场、旧物集市等,受到地理位置和信息闭塞等影响,市场规模一直难以壮大,而以网络为支点的二手电商平台恰恰突破了地域限制,进而获得了发展机会。目前,线上二手交易平台的销售额已超过线下市场,成为主流交易方式。
在赵国樑看来,热衷二手物品买卖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是经济不宽裕的刚需消费者,二是追求时尚和环保潮流的年轻消费者。因为除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外,二手物品的平均成交价一般不会超过产品原价格的1/3,对资金不充裕的年轻人更具吸引力。相较于中老年人,年轻人对绿色消费的接受度也较强,特别是服装等时尚品具有“潮流轮回”的特点,购买古早商品反而能彰显个性。
二手交易市场“水很深”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在官网上发布了十个网络消费典型案例,其中就有一起关于二手物品交易的案例。公开案情显示,2019年9月,王某在二手交易平台下单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收到后却发现磨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与卖家陈某的产品描述截然不同,于是王某要求对方按价款三倍予以赔偿。但陈某认为,自己处理的是二手物品,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营者,不同意三倍赔偿。最终法院判定,买家王某胜诉。
这起案件其实并非孤例。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闲置物品交易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交易是个人对个人,经营责任尚未划分清楚,很可能存在诚信和安全性问题。比如,部分卖家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或不履行交易承诺,借助平台规避工商监管,买家也可能存在恶意退货的情况。
赵国樑表示,由于二手物品的来源不确定,其卫生保障也存在疑问。诸如“二手衣服安全吗?需要我怎么消毒”等讨论,在网上屡见不鲜。一些人甚至因此打消了购买二手物品的想法。
为闲置交易戴“紧箍咒”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公众支持绿色消费,推动闲置物品流转。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今年“全国两会”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赵国樑说,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使得二手闲置物品交易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减排的重要力量。
赵国樑认为,规范二手闲置物品交易需要从电商平台抓起。首先,加强二手物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国外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如美国的eBay和英国的Gumtree等平台,国内平台可以借鉴有关成果,设立相应的标准流程,要求卖家在交易前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保证卫生安全。其次,平台应建立信誉评价系统,对卖家和买家进行信用评级,增加交易的可信度和安全性。再次,平台还可以加强用户的使用指导,提供操作指南和技术支持,降低交易操作难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二手物品交易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