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兴义城区南面12公里的则戎镇境内,有一个叫纳具的布依古寨。村寨坐落于兴(义)巴(结)公路右侧的半山腰,掩映在参天的古树丛里。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下,这里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清雅之地。
整个纳具寨子被坡喜、坡毛、坡秀三座山环抱,仿佛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寨前视野开阔,放眼对面山峦,兴义景峰大道则戎段尽收眼底。
纳具寨古称“那志寨”,是明清“安平九寨”之一,也是布依族聚居村寨的典型代表。寨中碑刻林立,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查氏宗祠碑。此石碑的独特之处,在于碑文是用汉字标注布依语的方式记录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名录。碑刻内容,主要记述查姓先祖迁徙、落业于纳具寨的情况。其中,碑文里有四句全部用汉字标注布依语音的方式记述,据说这是查姓先祖有意而为,以此作为查姓后人寻根认祖的神秘“隐语”。
在石碑“查氏史记”的序言中,有这四句神秘“隐语”的完整记述:“寒纳桑嘎哎,舍喜纳来,波米纳碧,松坝打懂薅。”而兴义相关文物收录拓片整理出来,却是另一种表述:“沙宗坝谭统,寒纳桑桂志,四总那来,染起坡密纳毕。”不管那种记述,其“隐语”意思大约都是说,查姓始祖原系江西祥明人士,居住在被当地人叫做长田黑石头纳毕的地方;后迁徙到湖广宝庆府一个叫做长田湾五里坡的地方居住;接下来应明朝廷调北征南,查姓先祖遂离开故土,一路征伐,进入贵州境内。待战争平息,地方平靖之后,就在普安州黄草坝居住下来。后又因社会动荡,狼烟四起,查姓先祖卷入征战洪流而再次移居,最后落业于黄草坝南面的纳具。数百年来,查姓氏族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后辈昌荣,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能说出这四句“隐语”,便视为查姓血脉相连同祖同宗的世族宗亲。
纳具布依古寨,居住的主要是查姓和吴姓两大家族,自古团结互助,世代皆有姻亲关系。只要了解这一古寨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寨中的查吴二姓全是亲戚,不是舅舅,就是姑爹,不是外婆家,就是姑奶家,世世代代从来就是血肉相连的,有两姓共同出资合建的宗祠为证。据老人们介绍,宗祠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于民国22年(1933年)培修。整个宗祠为硬山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通面阔6间,长19.4米,进深7.8米。由于是两姓共同修建,左三间为“查氏宗祠”,右三间则是“吴氏宗祠”。查吴两姓常常相约在清明时节同日祭祖,其团结和谐之风,实为明清“安平九寨”之中同寨异姓友好相处的典范。
纳具古寨的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在古寨文化长廊里闲聊的村民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然而无论怎么争执,最后都一致认为至少有600年以上。
村民们说,纳具寨古老不古老,村寨的残墙,山上营盘的残砖废瓦都能证明。查吴两姓的族谱,都有关于自江西迁来的记录。村民查玉平和查玉喜等介绍,按照祖上自江西迁来的记载,大家分析其族别本不该是布依族,应该是汉族。从纳具后山上的“徕子营盘”残件推测,祖先应明代朝廷调遣,作为征南部队到了这里,将历史上称为“徕人”的原住民男性驱赶离开后,又被官府“安排”到这里定居,与当地留下来的少数民族通婚。没有生产用具,就用“徕人”留下来的;没有衣服原料,就重新启用“徕人”留下的染井、染缸、染房和织布机。于是逐渐就被原住民同化成了少数民族。
当地村民的这一说法到底正确与否?目前尚存在争议,有人坚持说布依族就是兴义的世居民族,也有人同意纳具布依同胞的观点,认为是调北征南时打跑了当地原住民族,而被动地成了当地民族。
纳具古寨中的碑刻很多,除前面所说的查氏宗祠碑外,还有“那志寨晓谕碑”“那志永远遵照碑”和“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吴炯心纪念碑”“查氏史记碑”等等。
“那志寨晓谕碑”刻录内容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署普安州分驻黄草坝州判缪某某,为调处民间土地赋税差役纷争而出示的一纸判文。“那志永远遵照碑”刻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用以重申州判晓谕内容的一纸告示。“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主要反映清代中后期土司制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记录了兴义片区土司逐渐崩溃的史实。
“那志寨晓谕碑”和“永远遵照碑”是两份刻于石头上的官府公文,从侧面反映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义及周边少数民族深受差役税赋之苦,纷争诉讼不断,尽管设管屯兵镇守,虽“文员管理”,亦不能清除民怨。
“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现存残碑高58米,宽100厘米。由于残缺,未能获得完整资料。残存部分文字基本系原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族子出具的杜卖文契。清代“改土归流”后,世袭土司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均被削弱,他们借出卖族属公田山场和私占土地转换,以及积攒现银等方式维持生计。石碑上内容以“卖价银九八色四百二十两整”,讲的大约就是一次转卖近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和山场。
除古碑石刻外,纳具寨中还有很多古老的三开间青瓦木屋。在众多的木屋中,查玉平户与查玉兴户的老房子保存较为完好,是该寨传统民居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栋。这些木屋建筑古朴、典雅,大体保持了房屋当初原貌。如查玉平户,原为面阔三间青瓦石墙建筑,有两厢、围墙、朝门,后因诸多原因被拆毁,但正房和朝门还在。现存的正房是硬山穿斗木结构青瓦房。鼓形的柱础、花窗和裙板、雕花六合门等艺术构件别出心裁。门窗上雕刻的花卉图案有方格纹、十字菜花纹和万字回纹等。民居院门开得极讲究,大门正对面砌筑院墙,也叫照壁,院门开在侧面,门框、门梁斜砌成外八字形。据说这样做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大门做侧面意思是不让钱财外露;院门做成外八字形,是要大进小出,意为聚财。其实,硬山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冬暖夏凉,大门在侧面,有热天通风、冬天避风,不让寒风直接吹进堂屋的好处。
查玉兴户的老房子院墙、朝门、木制楼梯、护栏等保存完好,屋内还留存有许多传统的农具,原生态实木靠椅,树根制作的餐桌、茶几等。房屋墙壁上,那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画报尽管褪色变异,但画面主体内容清晰,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纳具古寨里转悠,那些摇曳的榕树,那些婉转的鸟鸣,会让你消除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疲惫。如果你累了,可以到纳具来放松、放松,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那样真实古朴,纯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