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保险公司明显加快了布局康养赛道的节奏。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险企发力康养动作频频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险企布局康养领域动作频频。
11月16日,人保寿险正式对外发布康养服务品牌“暖心岁悦”。“暖心岁悦”是由“暖心伴”“暖心居”“暖心医”“暖心护”“暖心游”五大子品牌构成,分别覆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全景医疗、健康护理、旅居医疗五大板块。
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表示,公司主动担起应对人口老龄化责任,精心准备,搭建养老服务生态圈,进军康养领域。这将成为推进公司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
11月初,中国太保宣布进军康复医疗领域,公司旗下首个专业康复医疗品牌“源申康复”在沪发布。据悉,中国太保将在五年内,通过新建与收并购,构建包括10家康复医院、20家诊所、超3000张康复床位的高品质康复医疗服务网络,轻重结合打造康复医院、康复诊所、康复中心三大业态,为专病专症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构建“保险+养老+康复”生态闭环。
作为康养领域探路者,泰康保险集团时刻洞悉保险和康养产业发展变化,才能在这条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并保持前进动力。截至目前,泰康保险已经在全国29个核心城市布局养老社区,其中13家投入运营,在住居民超过7000位。
头部险企在康养领域继续深耕,中小险企也在忙于开拓。
作为银行系险企,工银安盛在11月8日正式推出以“照护、家庭、严选”为特色的专业养老服务品牌“盛华年”。“盛华年”服务以家庭医生、照护服务为核心,具体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居家照护三大板块共27项服务内容,其中的大部分服务内容支持被保险人与其家人共享,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马健表示,公司将在推动养老服务与各类产品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工商银行养老金融战略布局和养老金融生态圈的建设以及助老适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构成完整寿险服务闭环,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养老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大家保险的城心医养社区也在飞速“落子”。11月,该公司的第六、第七、第八家城心医养社区分别落地成都、太原和长沙,临近医疗、亲近子女、更近人间烟火的养老服务不断在全国推开。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已有十几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覆盖重资产、轻资产或轻重并举的经营模式。
走适合自身特质发展之路
近两年,寿险业整体增速放缓,保险代理人规模持续收缩,保险机构也在主动寻求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的转型之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涌入康养产业,大力发展健康险、养老险等产品,希望以此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但走好这条路谈何容易,险企目前仍面临长期规划欠缺、差异化竞争不足、服务不够精细化以及跨行业医疗资源整合等问题。
友邦人寿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谷刚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养老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一方面,在市场需求井喷的背景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产业链长、细分领域多、服务供给不足等原因,在发展上面临着各种现实挑战,包括老年人群慢病高发、失能化、空巢化等问题,如何突破医养结合的壁垒、如何解决供给端的服务缺口和资源错配,这都成为当前养老产业亟须攻克的难题。
针对趋之若鹜的养老社区建设,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认为,保险公司布局康养赛道的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养老+医疗服务”以及医养融合养老社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之下,保险公司的投入大,资产占用多,投资回报周期长。对于险企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对资产流动性和投资回收期的要求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
寿险业转型走向纵深,“保险+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保险机构当前需要看清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并做好长期战略规划,将资金和资源有机整合。
一位中型险企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康养赛道中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同样有其自身优势,打通上下游的跨界经营就是一种选择。与第三方轻资产合作,实现定向客户群体需求,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不在少数。”在这条赛道上,没有哪种模式是所有机构通用的“标准答案”,各家保险机构只能立足自身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服务群体等因素,积极实现资源与客户的匹配,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适合自身特质的康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