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人居·康养+”第二届生态人居与康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连工业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遗产保护利用、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及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方式方法、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模式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李长吾致辞 高家骥供图
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李长吾表示,本次论坛是首届生态人居与康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延续,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文旅康养等政策的重要贯彻落实。我们要以乡村振兴发展为重任,以绿色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为使命,为全国生态人居与康养产业发展搭建一个专业性、前沿性的交流平台。希望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吸收新理念、新观念,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切实融入发展实践,高质量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特色、特质的生态人居与康养产业发展品牌。
城乡融合的康养产业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温铁军发言 高家骥供图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发言 高家骥供图
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朱仁民发言 高家骥供图
“要以中国化的方式来解决工业叠加城市化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中国的传统农业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明不仅延续数千年不断,且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有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温铁军提出,对中国农业做可持续发展回归,是在当代生态文明战略转型语境下的题中之义和体现“绿色生产方式”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选择。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要立足底线思维、练好内功、夯实基础,调整工作思路、工作结构和工作方式方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康养与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城乡融合实现康养产业的发展。
拥有一个稳定的、生产性的、可持续的村庄,是中国稳健而高速城市化的前提。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提出,村庄是生产性的,是农民进城的出发点,也是其走出城市的退路。中国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村庄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好,要持续为进城农民提供村庄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庄结构不同,村民的行为和心理就不同,村庄的面貌就有很大差异。学者应尤其关注不同村庄结构在政策接受和执行方面的差异,这是理解政策执行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演化、中外理论发展,对比分析发现乡村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理论视角显现多元化,表现出多学科理论综合发展的趋势。同时,国内乡村地理学研究理论建设和归纳总结相对滞后,理论成果略显不足,厘清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脉络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后续研究。进而提出了以转型过程与类别、空间转型与分化、要素结构与功能、重构与动力机制及空间治理与调控为主的中国乡村分化与重构的新模式。
用艺术为美丽乡村赋能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国彬发言 高家骥供图
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发言 高家骥供图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发言 高家骥供图
在乡村中审美再造的手段通常是同质化的、不区分的审美化治理,它最大的弊病是与地方传统严重脱嵌,但有时又会被地方传统给变向性地转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国彬表示,如果辩证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来自外部力量的审美再造,对乡村而言并不全是被动的,很多地方精英与当地百姓也都常常挪用不同地域的审美时尚。乡村建设中的“艺术”被不同动机的主体反复添加、修正并注入意义。也正是在这般的操作中“艺术”的意义偏差工具论面向被无限放大。
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朱仁民通过大量设计创作和实践工程项目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相结合,诠释了用艺术拯救乡村生态。他将哲学、文学、禅宗、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融汇在一起,以最宽口径的人文艺术,创建《人类生态修复学》,提出“用艺术拯救乡村生态”的学术理念和“心灵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生态理论,不断地创作大地生态艺术。
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对创新设计赋能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及设计在未来乡村新场景、新模式、新领域的思考和成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提出,过去的艺术创作、艺术学研究大多以纸张、墙面或其他原始材料为载体,而今天的超高清显示和虚拟现实技术扩展了视觉终端的状态,要考虑把作品在虚拟现实环境呈现出,所以艺术呈现形式、版权保护方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在数字创意领域市场需求大,各个省都在竞争这块高地。数字创意产业不只是对设计专业,对美术、艺术、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帮助。
突出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弘涛发言 高家骥供图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朴玉顺发言 高家骥供图
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伯华发言 高家骥供图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弘涛呼吁传统乡村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手段需要和当地传统文化和内涵结合。他认为,乡村振兴为乡村遗产的保护与综合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乡村遗产的价值评估和认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尊重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技术)保护与利用的多种可能性,树立地域文旅品牌。
“宝贵的辽河文化富矿,在辽宁乡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文化的当下,辽宁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乡村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朴玉顺提出,要在乡村文化对外展示宣传中,彰显民族特色风情,在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中,发掘文化遗迹资源的现代价值,在乡村综合治理中,发掘利用民风民俗资源,发挥乡贤文化的现代治理功能,在乡村文化综合建设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伯华结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实际情况,以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为催化载体,从旅游资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等维度确定活态要素,按照注入、吸附和释放等催化反应机理,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要素注入—载体吸附—效能释放”的共同富裕催化机制。他提出,催化剂释放正向催化效能,将强化内外发展动力的协同增效作用,加速助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全面发展,以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可持续、传统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和谐与制度完善等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论坛当天,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参与会议的人数达到1300余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福存表示,通过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行业经验,深化生态人居环境与康养产业发展创新,推动生态人居与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坛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联、大连工业大学主办,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