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红/文 贴有资本市场长期源头活水“标签”的个人养老金来了。11月4日这天,多部委发布公告,如《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稿)》(简称“正式稿”)等。
这意味着,完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建设在提速。但是否会如成熟市场那样——长期资金入市带来股市的繁华,甚至催生大牛市等,尚是未知数。
其实,从养老金的资产端到负债端,此次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多是落实此前国办文件以及国常会提出的降低税负要求。按规定,每人每年可缴纳的养老金额度上限为12000元,可投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等金融产品;据机构测算,未来10年,个人养老金累计缴纳规模约2.5万亿元。
这其中,个人账户制下,参与个人养老金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这昭示着把握资金入口的商业银行可多维度参与养老金业务,综合优势明显。
据此,我们注意到,当下的个人养老金建设可谓一松一紧。松的是,据统计,按照证监会发布的正式稿新规,2022年三季度有135只养老目标基金可纳入投资范围,总规模达900亿。较此前《征求意见稿》最大变化在于养老目标基金准入范围得以拓宽。
紧的是,与此前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选定部分地区和机构先行试点不同,此次《关于促进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据中信证券明明团队初步梳理,当前仅28家险企可参与。
也因此,一定程度上,尽管与自身业务发展高度契合的保险公司在提供养老服务和保障方面或颇具独特优势,但囿于商业养老保险创新不足等原因,目前来看,其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上,似乎略显被动。
反观作为参与个人养老金“入口”的商业银行,其养老理财等产品或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望抢占竞争先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5日,养老理财产品存续数量达到49只,规模超过973亿元,超过养老目标基金,成为最大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
假以佐证其实力的是,权益市场大幅震荡之下,截至11月5日,8月之前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15%,加权平均最大回撤仅为0.64%,风险收益特征优越。
如此,新政策环境背景下,个人养老金市场有望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在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之下,积极迎接个人养老金发展机遇、厉兵秣马的各类金融机构会如何掘金养老金市场也将见分晓。
11月4日的市场情绪很是高昂,A股港股、人民币汇率等均大涨。A股走出了一根久违的六连阳线。
“我们终于迎来了特大利好!”有人振臂欢呼,因为养老金入市将助力成熟市场大发展,如助推美国股市大牛市,美国401k计划就功不可没。规模庞大的长久期养老金需要资本市场提供稳定回报,而后者也需要可持续的长期资本稳定市场、平滑风险。与此同时,养老金参与者还可以享受优惠和投资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加之近期外围环境有望改善,以及国家接续出台一系列稳经济举措。市场一度认为,A股这次站上3000点,应是反转而非反弹。殊料,11月8日,沪指结束六连阳,A股三大股指均收跌,北向资金净流出37.94亿。
可见,正常的市场波动与调整之外,理想丰满,现实依然骨感。截至目前,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今年以来的涨跌幅分别是-17.48%、-26.79%、-28.58%。这昭示市场避险情绪仍然偏强,改善市场信心可能还需要更明显的转好信号。目前看“显著提升的经济数据”或“稳增长、防疫政策优化”等都可能提振市场人气。
尽管当前养老金产品多以债券类资产配置为主,但养老金入市——让长钱“长驱直入”,还需配套完善与跟进。
毕竟,个人养老金加速落地,要解决的就是中国养老金替代率低之顽痼,“让钱生钱,让钱值钱”是第三支柱的目标。“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被认为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并非单纯的投资问题,而是接地气的制度与适合的产品相配合。在制度与产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尽到养老保障责任。
2.5万亿在路上,与其说是远水难解近渴,不如说是先筑巢再引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