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课题。十年前,养老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养老服务内容较为基础。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社区的养老服务有了质的变革——嘉兴市首家村级建设康养中心海宁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投入使用。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医养结合贴合实际,家门口的康养中心让养老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88岁老人把这里当做“家”
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平安。今年重阳节,位于马桥街道先锋社区的海宁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为老人们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孝亲敬老活动。在第一届九久夕阳红老年人趣味运动会上,投球入篮、套圈、筷子夹乒乓等游戏既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又起到了锻炼手、脑的作用。
章奶奶是重阳活动中最积极参与的一个。她今年88岁,先锋社区人。两年前,章奶奶的老伴去世,子女又忙于工作,剩下她一个人居住。虽然身体上没什么大毛病,但毕竟岁数大了,行动不甚方便,子女们也担心她独自在家烧饭的用火安全。去年12月份,她住到了家门口的康养中心。
虽然住的时间不算长,章奶奶已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每天做游戏,打打纸牌,看看电影,唱唱歌。”章奶奶从前在文工团工作,每当康养中心搞活动时,大家总是“起哄”让章奶奶唱歌。“我唱梁祝!”章奶奶扯大嗓门兴奋地说。
在这里,热情开朗的章奶奶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目前入住的约60位老人,她认识一大半。每到饭点,章奶奶常常会喊一些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吃饭,吃好再陪他们回房间。她也把这里的工作人员当做自己的小辈。“院长对我很好,每天来看我,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章奶奶口腔神经痛,咀嚼困难,工作人员便每餐把食物打成糊状再给她食用。
医养结合 家门口的康养中心
海宁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于2021年6月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米。康养中心采用的是公建民营模式,由马桥街道先锋社区建造,委托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九久夕阳红负责运营。
养老院分为四层。一楼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为先锋社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和休闲娱乐项目;二到四楼是医养结合中心,能为失能、半失能以及寄养老人提供住宿医养服务,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紧密衔接。目前,医养中心里设有护理型养老床位250个。大楼内部还设有食堂、棋牌室、医疗站、电脑室、放映室、图书阅览区、书画区、认知症专区等功能区间,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日常需求。
谈及这个家门口的康养中心的由来,先锋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主任张志飞说:“一方面是得益于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原来的养老服务跟不上社会发展以及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多的现实原因。”
张志飞介绍,十年前,先锋社区的养老服务比较基础,就是简单地为独居老人理发、剪指甲、洗头等。养老服务的人员配置也较少,只有两个工作人员负责,因此,社区约30%的老人未被覆盖服务。现如今,先锋社区约有居民530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522人,占比约为30%。摆在眼前的养老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2017年,经居委会讨论,决定在家门口建造一所自己的养老院。“在我们原来的设想中,养老院就是为社区里老人提供一些娱乐场地,给寄住在这儿的老人烧烧饭、洗洗衣服。事实证明,我们想得太简单了。”这是张志飞考察了上海、江苏、安徽等先进的养老机构后得出的结论。好的案例颠覆了两委班子的想法,他们决定,要建造一所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院。
经过考察,先锋社区邀请了走在全国养老地产前列的绿城房产为项目定制建设方案。建筑外观为简约的新中式风格。大楼内部,挂号大厅、药房、B超室、心电图室等一应俱全,可满足老人日常基础性疾病的诊疗需求,着重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
“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先锋社区多方选择、实地考察,最终聘请了九久夕阳红作为康养中心的第三方运营机构。
“目前,康养中心入住老人约有60人,既有先锋社区本地居民,也有来自海宁其他区域的老人;既有身体健康的,也有失能、失智的老人。”海宁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院长范利丽介绍。
发放给老年人的补贴逐年增长
寄住在家门口的康养中心的老年人得到了生活保障,社区其余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又是否有所提升呢?
在经济补贴上,2003年,先锋社区给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的补贴约15万元。202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5万多元。“老年人总数增加了,单个老人拿到手的补贴也多了,9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人能拿到1200元。”2003年至今,社区共给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补贴558万元。
在社会服务上,日常护理从“你来”到“我去”,老年食堂提供价廉物美的餐食,活动中心更新迭代、日趋多样,还有市级层面送来的独居老人“智慧六件套”,长护险保障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等。
“每个人都会老的,我们想借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造福一方老人。”张志飞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