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实习生 林昀肖 北京报道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物质和食品得到极大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较于此前因吃不饱而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如今营养过剩却成为了我国居民的常见问题,超重、肥胖现象以及相关慢性疾病随之产生。
在近日举行的《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发布会暨中国豆奶国民营养均衡计划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人的膳食模式不合理。动物性食物吃多了,而植物性食物吃少了。应倡导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当搭配豆性食物的膳食模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食物来源而言,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两种类型,但如果摄入蛋白质全部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也会摄入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可能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而大豆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食物来源,一直是各国膳食指南核心推荐的食物种类之一。但是,我国居民存在大豆食品消费率低,且摄入量不足的问题。据有关报告显示,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的大豆食品每日摄入量均远低于10.3g/标准人日的推荐摄入量。
为破解我国居民膳食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引导居民均衡营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推出《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建议每天摄入250ml全豆奶,膳食针对大豆食品每日最低推荐量即可满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其中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25g,并提出豆类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典型代表。陈君石表示,大豆具有优质蛋白,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从营养不足到营养过剩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根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营养健康所5年一次的全国性营养调查,我国居民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从1982年约每人每天60g,增长到目前的每人每天160g。“我国居民以前多面临吃不饱的问题,由此出现营养不足的问题,而如今营养过剩则成为了常见问题,导致超重、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疾病的爆发。”
陈君石业进一步指出,在目前中国人的死亡原因中,有88%是由癌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导致,而慢性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人的膳食模式不合理。动物性食物吃多了,而植物性食物吃少了。应倡导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当搭配豆性食物的膳食模式。”
丁钢强介绍,我国居民的脂肪占供能比已远超过《指南》推荐的合理的区间。目前,我国居民脂肪占供能比已达到35%,有些城市地区甚至达到了38%,超过了20%-30%的合理区间。
根据《指南》,我国成年人每天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约为60g,其中优质蛋白需占30-50g。优质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谷类、蛋类、肉类和大豆蛋白都属于优质蛋白质。
李宁指出,从食物来源而言,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两种类型。鱼、禽、蛋、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人类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摄入蛋白质全部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也会摄入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可能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李宁指出,国家营养监测表明,当前我国居民动物性食物来源蛋白质摄入量较多,而植物性食物来源蛋白质摄入较小,应当进一步提高植物蛋白摄入,保证营养的均衡性。
而大豆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食物来源,一直是各国膳食指南核心推荐的食物种类之一。但是,我国居民存在大豆食品消费率低,且摄入量不足的问题。
据有关报告显示,在我国,3~5岁儿童平均大豆食品每日摄入量仅为4.4g,而6~11岁儿童摄入量为7.9g,一般成年人为9.7g,老年人摄入量为9.9g,均远低于10.3 g/标准人日的推荐摄入量。此外,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食品,70%的成年居民达不到最低推荐摄入量15g。
破解膳食不合理问题
如何破解我国居民膳食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引导居民均衡营养?基于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推出了《共识》,其中汇集了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专家,开展了为期八个多月的研究分析。针对我国居民大豆摄入量不足的问题,《共识》建议每天摄入250ml全豆奶,膳食针对大豆食品每日最低推荐量即可满足。
在世界各国的膳食指南中,大豆食品都被列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其中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25g,并提出豆类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典型代表,建议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经常摄入大豆及其制品。《共识》也表示,大豆作为良好膳食模式中关键食物之一,食用大豆食品是健康膳食的基本要求之一。
为什么《指南》和《共识》均建议多食用大豆食品?陈君石表示,因为大豆具有优质蛋白,其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例如大豆异黄酮,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国内外研究表明,提高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黄酮摄入量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及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还可改善肌肉质量,预防骨骼肌减少和骨质疏松等。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豆制饮品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而豆奶中的大豆蛋白属于优质植物蛋白,能提供人体无法合成、须从饮食中吸收的多种氨基酸,这更易于中国人体质吸收,对增强国人体质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徐坚也认为,对豆奶的知识普及相对较少,国人对豆奶的消费热情不高,对豆奶的营养价值认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豆奶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关于国人对于豆奶存在的疑问和误区,《共识》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大豆异黄酮的植物性雌激素作用,《共识》表示,目前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男性的生殖激素水平不会造成影响。其次是对大豆制品高嘌呤的质疑,《共识》解释到,豆奶实际上为低嘌呤食物。此外,豆奶中不含乳糖和乳蛋白,是乳糖不耐和乳蛋白过敏人群的理想选择。
关于豆奶与牛奶的对比和选择,根据《共识》研究显示,豆奶与牛奶营养各具特点。首先,大豆蛋白与牛奶蛋白均属于优质蛋白质,但二者消化吸收模式不同。此外,豆奶和牛奶中的营养素含量有所差异,二者中含有各自特有的营养物质。陈君石提出,豆奶和牛奶从营养角度来说各有千秋,但从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双碳角度来说,豆奶有着更大的有优势,在产业发展方面更具潜力。《共识》则提出 “豆奶+牛奶”成为值得推荐的饮用模式,协同实现营养健康作用。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推动豆奶产业升级等内容均是“大食物观”的具体体现。基于此,大豆产业的发展已获多重政策支持。
陈君石认为,我国的食品工业需要转型,而推广豆奶实际体现了食品工业转型的一个方面。“不是说市场上什么卖得好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向营养和健康转型,豆奶是营养健康产业发展一个很好抓手。”陈君石表示,食品工业的转型需要龙头企业带头,整个行业团结起来,各个企业各显神通,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营养价值和口味的产品,满足中国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