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由易居克而瑞、克而瑞漾美主办的,第六届地新引力峰会康养专场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非常荣幸邀请到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复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演讲主题为“迎接康养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回顾下精彩演讲。
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复旦老龄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吴玉韶教授
很高兴参加康养产业论坛,根据会议的要求,我给大家做一个迎接康养产业发展新时代的专题演讲。
刚才丁总讲了,未来康养产业会遇到新的机遇期,今天讲两个观点:一个是康养产业迎来重要的机遇期;第二个是练好内功,抓住康养产业的机遇期。
机遇方面,我想主要讲三大机遇:一个是政策机遇,第二个是转型机遇,第三是需求的机遇。
第一个是政策机遇。康养产业被我们两大国家战略支撑着,一个是健康中国,一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所以康养产业就是我们讲的“国之大者”。去年这一年我们称之为老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去年一年出台了大量的重磅文件,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比如说,时隔十年以后,国务院召开老龄工作会议,时隔二十一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把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列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这是从来没有过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
第二个是经济转型的机遇,康养产业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处女地。中央提出要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格局”里面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我们要由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国内消费是经济最大的驱动力,特别是康养消费是国内消费的处女地。国家发改委讲的三个大宗消费是汽车、住房和康养,我们知道汽车和住房市场趋于饱和,唯有康养应该讲是一个处女地。
第三个机遇,需求机遇。老龄化会催生新的产业,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或者社会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康养产业就会进入到爆发期。按这样的标准,我们“十四五”时期就已经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均也超过了1万美元。尤其是“十四五”是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二个人口增长的高峰,从今年开始,每年都将增加一千万以上的老龄人口。所以“十四五”预计会比“十三五”增加1.5倍的老年人。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这不仅仅是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结构的转变。我们讲新生代的老年人,我画了一个画像,不仅有消费实力,最关键的是有消费意愿。而且很重要一个特点,我们过去中国的老年人都很好,不为自己消费,愿意为子孙消费,但是新生代老年人开始注意为自己消费,有时尚品质的追求,有独立个性的特质,也有运用信息化的能力。
康养“康”在前,所以健康服务业是最大的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康养制造业、康养宜居业、康养文化业、康养金融业。特别是健康领域,应当讲我们从产业角度去开发的很少,我们现在很大的误区是把健康等同于医疗,其实健康不等于医疗。另外一个很大的误区,衰老和衰弱不等于疾病,但是我们几乎都把它当病看。其实很大程度上衰老、衰弱的时间更长,但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失能和临终。这些误区和问题更多需要靠产业来推动,尤其是健康管理业。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浅表性的健康管理,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全方位的全要素的健康管理,这种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政府是很难做到的,只有从产业角度来做。为什么?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很难遵循最佳治疗方案的原因是人都存在着懒和侥幸的心理。例如你慢病到医院里看病,2、3分钟挂个很贵的专家号,给你两三句话叫你遵医嘱,其实回家以后基本上不太可能遵医嘱,所以真正的健康管理只有用市场化的手段,尤其是信息化、互联网、人工智能。未来真正的健康管理我的预计是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而且只有产业能做,政府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医院很难做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的健康干预,所以说这个市场还是非常大的。
健康管理最主要是要解决付费问题,我们不要期望从老年人身上付费,我们期望政策付费、保险付费,更希望子女付费,只要解决了付费问题,我觉得健康管理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关于康复,就是我刚才讲的解决长周期的衰老和衰弱问题,我们都注重失能和临终,其实失能和临终在老年期的生命历程当中还是短暂的,更长周期是衰老和衰弱,衰老和衰弱不能当病看,但是可以做康复。所以康复是对老年和神经疾病的温暖和革命。而且数据表明,接受康复的老年人90%能够自理,不接受只有6%,差距非常大。接受康复的30%能正常工作,不接受只有5%。
我们要对老年的康复要转型,要由现在我们的大医院的术后康复向社区的功能康复转型。现在讲康复都是大医院做手术以后的康复,而我们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康复是指没有病的康复,是指应对衰弱和功能衰退的康复,所以这个康复只能是社区型的,而不能是三甲医院大医院的康复。老年康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不是现在大家认知意义上的大医院的术后康复。
再一个是对时尚和品质的追求。我们大家知道瑞士的著名学家Carl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60后会为自己而活,由原来的老年人为子孙花钱转为为自己花钱,所以未来的旅居康养和老年教育,我也觉得是非常好的产业方向。都讲“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中国也这么大,也应该去看看,而且中国的差异性,无论是气侯、民族、文化、中医药等等,如果设定一个规划计划,把地级市都跑一遍,而且跑一遍的标准是待一个星期以上,全国300多个地级市,算下来要多少年的时间,不是你做不到,关键是你想不到。
包括学习,老年教育我讲过一句话,我说学习是未来最好的养老,所以我们要从生活必须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学习是必由之路。我讲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学的座位是一种更积极、更经济、更自主的养老的选择。而且我讲的老年教育不是指政府部门办的老年大学, 我更期望未来是市场化的老年大学,而且这几年确实出现了一些完全市场化的老年教育,发展势头很好,这是老年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英国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写了一本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讲人类将进入长寿时代,多数人都有可能活过百岁,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过去的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的人生将消亡,多段式的人生将登场,终身学习是必然的选择。今后退休的时间有可能超过工作的时间,所以老年教育我预测会有三个大的趋势转变:一个是从政府办向市场办、社会办转变;一个是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过去的老年教育都是以娱乐为主,比如唱歌、跳舞,未来更多的是向赋能转变;一个是从大校园到小社区转变,我们过去办的老年大学、一个学校有几万人,未来更多要向嵌入社区型转变。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二、练好内功,抓住康养产业的机遇期,讲六个观点。
第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做康养最关键的抓住需求。读懂老年人的真实有效需求,不能主观臆断。很多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不受老年人欢迎,是因为不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北京有个养老人王艳蕊讲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老年人的真实有效需求不是调查出来的,也不是用问卷问出来的,而是用产品和服务试出来的。
第二个,坚持了解老年人特殊的消费心理。老年人是异质性最大的群体,什么叫做异质性?就是差异性,南边、北边,东部、西部,少数民族、汉族都不一样,同一个老年人今天和明天也不一样,所以做康养为什么难,难在掌握老年人特殊消费的特征,慢热与忠诚。老年消费群体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叫“群体消费”,他自己说了不算,跟子女、配偶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坚持产业的细分原则。要做精准人群的需求细分,做专业化、连锁化服务供需的对接。我们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讲,每一个行业都将为老年行业再细分一次。
第四,坚持主打产业和相邻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五,坚持数字化的思维。智慧不是一个独立的养老模式,我不太赞成智慧能养老,智慧其实要跟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模式融合才有意义,所以融合度越高,越有意义。包括智慧养老未来有很大的空间,是对传统养老的突破,但是真正要以老年人为本,所以技术不是万能的,真正的智慧养老是技术的精度+人文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在人文温度上下功夫,要创新,要重视体验,忽略体验是智慧养老产品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六,做好服务。台湾有一个著名的养老人双连中心执行长蔡芳文讲过“不仅要让老年人满意,要让老年人感动”,做地产的做养老说我是小学生,做养老说我是研究生,因为做养老对服务要求太高、也太难了。
今年年初,我在全 国老龄办工作了17年以后,调到了复旦大学新成立的老龄研究院工作。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是全国高校首个实体老龄研究机构,是一个打通政产学研的机构。我期待着在新的岗位上,与康养界的朋友们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最后用一句敬老格言:种田得谷,敬老得福,与康养界的朋友们共勉。谢谢大家,也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