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为福州台江体育公园、长乐曾氏祠堂送上“墨宝”;痴迷书法长达60年,他致力为书法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叫曾以宁,今年68岁。
谈及书法,曾以宁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他说,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国粹,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人生哲理,学书法就是学做人,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书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2月18日,记者专访曾以宁,带大家一同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8岁起学艺,独创“曾体字”
8岁那年,曾以宁与书法结缘。时任福州第四中学特级教师的曾父,带着曾以宁去书法老师家拜师。此后,每逢周末,曾以宁都要去老师家学习楷书。
由于父亲与老师相熟,曾以宁一直在免费学艺。他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将老师的教诲句句铭记于心:“老师说,学书法不能只靠临摹,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风格。”正因如此,后来曾以宁才将欧(阳询)体与赵(孟)体结合,写出自己的特色,辨识度极高。
拥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后,11岁时,曾以宁开始自学行书、草书。他的家中有一套《三希堂法帖》,是爷爷留下的“传家宝”,里面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百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靠着钻研这套法帖,曾以宁的书法技艺愈发精湛,他最喜欢临摹赵孟的字,那内劲勃发的字体与老曾豪爽的性格不谋而合。
每天练拳击,为写大字做准备
书法字讲究“有骨有肉”。“骨”指笔锋的转折,“肉”则是笔触的流畅度。细看老曾的墨宝,明丽柔雅而不失重力,匀停舒缓却暗藏豪气。
每日练字3至4个小时,是曾以宁的生活常态。出于工作的需要,曾以宁还时常需要写巨幅作品,手持着约30厘米长的特大号马鬃毛笔写字,非常考验臂力与体力。因此,即使在忙,曾以宁也会每天抽出时间来练习拳击,锻炼手臂肌肉。用他的话说,别看毛笔重量轻,若臂力不够,写字的时候就容易手抖,写大字更是如此。常年坚持锻炼,曾以宁的身体似乎比同龄人更硬朗,接近古稀的他,甚至很少感冒发烧。
或许是被曾以宁痴迷书法的精神所触动,年幼的外孙女竟也嚷嚷着想学书法:“外公是我的榜样,我也想要好好练字,成为像外公一样出色的书法家。”而这时,曾以宁总会宠溺地摸着外孙女的头,告诉她学书法贵在坚持,千万不能想着走捷径。
书法艺术应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很多人都说,书法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个观点,曾以宁十分赞同。他提倡,小孩学书法就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左右开始学起、从楷书开始学起,只有打好基础,后期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学楷书就像孩子学站立,而学行书、草书就像孩子学走路、跑步。一些孩子入门较晚,直接从行草书开始学起,我不提倡。”曾以宁说,强健的体魄才是学好书法的本钱,因此孩子们平时也应多注重体育锻炼。
对于福建书法文化的发展,曾以宁也颇有一番见解。他认为书法可育人,福建应该把书法这门艺术更多地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采访的尾声,海都记者问起曾以宁的未来梦想。这时,他笑着说:“学书法永无止境。我要多学习、勤动脑,健健康康生活,多练几年书法,这是我最大的心愿!”